原本陆羽和朱标以为朱元璋会生闷气,需要缓一段时间。
可回到武英殿后,朱元璋的心态很快就转变过来了。
不仅如此。
他还开始为商业银行绞尽脑汁地思考。
朱元璋在大殿内来回踱步。
忽然走到两人身前。
“还不够!”
朱标虽未被点名,却揣摩出了朱元璋的一点心思。
“父皇的意思是……”
“没错!”
朱元璋目光笃定,热切地盯着陆羽和朱标,“既然官员和百姓都相信你们,不妨再添一把火。
不过这一次。
皇家之人不能再频繁出面了,偶尔一次即可,否则哪还有皇家威严。”
朱元璋嘿嘿笑着,不怀好意地走到陆羽身前,“此次就靠你这位大学士了,毕竟你是督办银行事宜的总负责人。
也是咱大明银行的第一任总行长。”
说完。
他完全不给陆羽拒绝的机会,高声喊道:“传方孝孺!”
话音刚落,不知何时已在武英殿外等候的方孝孺大步走进殿内,躬身行礼,礼数周全:“微臣方孝孺,见过陛下。”
看他的样子,似乎早已和朱元璋达成了某种协定。
朱元璋开口便问:“可曾拟定好新一期《大明日报》的标题?”
方孝孺不动声色地看了陆羽一眼。
在陆羽满心不安时,方孝孺清晰且响亮地说道:“标题名为《大明银行——我实学圣贤人生最后一次实学之举。
愿押上一生荣誉与成就,为大明银行而战》。”
方孝孺一字一句,声音在殿内回荡,久久不绝,给在场众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这声音在陆羽脑海中,犹如天雷滚滚。
这一刻,陆羽彻底愣住了。
没想到这逆徒无师自通,拍马屁的功夫竟如此炉火纯青,“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圣贤之言。
此刻赫然浮现在陆羽眼前。
他只觉得心痛不已。
再看朱元璋,满面红光,喜形于色:“好,就用这个标题!”
朱元璋笑嘻嘻地看向陆羽,毫无愧疚之意,只是淡淡地说:“那就委屈你小子了。”
陆羽一脸生无可恋地应道:“是,陛下。”
新一期《大明日报》一出,文人圈的反应近乎沸腾。
“最后一次实学之举”
“实学圣贤的最后一次”。
“看来朝野上下对银行一事极为重视。”
“此前新建洛阳新都时,支持力度都没这么大,难道这银行之事比大家之前想象的意义更为重大?
实在是令人惊叹。”
不仅洛阳新都内的文人,各地家族对此事也格外关注。
直觉告诉他们。
银行之事不仅关乎贤能之士的作为,似乎还象征着大明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若是此时不登上这艘“船”,日后他们这些家族恐怕会被后来居上的家族吞并,成为旧时代的残余。
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
……
宝钞提举司内。
杨士奇处理完今日的公务,手中的狼毫笔却未停歇,直至写完一封家书,交给早已传召而来的驿站人员。
这才心满意足地松了口气。
旁边的心腹,也是他的族人,轻声问道:“族兄,真要做到这般地步吗?
并非不信任先生。
只是族兄此举,会不会有些过于仓促?
银行一事前景究竟如何,恐怕还未可知。”
杨士奇面露笑意,看了自家这位族人一眼,淡然说道:“先生何时错过?
日后的大明天下,怕是真要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了。
旧时代的土地兼并,以及朝廷的积弊,怕是要一去不复返。
即便仍会残留一些问题,但也会旧貌换新颜。
在先生的安排下,未来的大明只会越来越好。
而我杨士奇,作为先生的学生,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不仅是杨士奇,陆羽在国子学的实学弟子,如马君泽、黄观,包括方孝孺,也都纷纷如此行事。
在他们的带动下,之前听过陆羽讲课的实学弟子们,无论是尚未入朝为官的,还是在工部、兵部、户部、吏部任职的。
几乎都各自手写书信。
一时间,洛阳新都之外的驿站人员忙得不可开交,连轴转都停不下来,近乎二十四小时加班,但大家却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