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董家妇人杨氏一案,如今已经处决。同时,包拯又秘密派了几个公吏到城外探查,如果听到有人议论这件事的是非,就赶紧回来报告。
公吏们走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到一家店里买茶,见到一个老婆婆,就问她:“前些日子董翁家杀了杨氏的案子,结案了吗?”公吏们说:“那个和尚已经偿命了。”老婆婆听了,捶胸顿足地喊冤:“可惜了这个和尚,白白送了性命。”公吏们仔细询问原因,老婆婆说:“离这里十里远,有个撑船的艄公叫孙宽,经常去董家,和杨氏私通,因为想谋夺她的财物,就杀了她,把尸体扔到井里,这事根本和和尚无关。”
公吏们马上回去向包拯报告。包拯立刻派了几个公吏,秘密逮捕了孙宽,将他枷押入狱审问。孙宽死活不肯认罪,案子很难判决。包拯于是把孙宽带到大堂上,笑着哄骗他说:“杀一个人不过是一个人偿命,和尚已经偿命了,怎么会让两个人偿命呢?只是董翁说丢了四百多贯金银,你是不是捡到了,把这些财物还给他,就可以洗刷你的罪名了。”孙宽听了很高兴,供述说:“以前董家曾寄放了一些金银在我这里,至今还收藏在小柜子里。”
包拯派人押着孙宽回家取来金银,又把董翁叫来辨认。董翁一见到这些财物,就认出了金银器皿和一条锦被,说:“这确实是我家的东西。”包拯再查问,发现董家以前根本没有寄放金银给孙宽。包拯又传王婆来作证,孙宽仍然抵赖不肯认罪。包拯说:“杨氏的丈夫在外经商,你起了淫心和她私通,又贪图她的财物,于是将她谋害。现在有董家的财物作为证据,你还想强辩不认罪吗?”说完,包拯让公吏用严刑拷问。孙宽吓得魂飞魄散,无法再掩饰,只好一一招认。最终,孙宽被押赴刑场斩首,和尚被释放回山。
第三十七回阿柳打死前妻子
断云:
柳氏心狠甘愿受罚,包公明察洗雪童冤。
古往今来皆可借鉴,天理昭然怨恨得伸。
话说开封府城内,有一户官宦人家,男主人姓秦名宗佑,排行第七,家境殷实。他娶了城东程美的女儿为妻,程氏性格温柔,治家贤良,生下一子名叫长孺。十几年后,程氏去世,宗佑悲痛不已。
恰逢中秋,天色清朗,月色如画。宗佑在庭院中漫步,见月伤情,吟诵一绝:
“中秋正尔月明时,为忆佳人寐不成。
此夜谁家闻唤酒,宁怜独自对寒灯?”
吟诵完毕,宗佑凄然泪下。不知不觉月移星转,露冷风寒,他回到卧房睡下。将近夜半,竟梦见程氏与自己相会。虽然在梦境中,两人交谈却如同生前一般。片刻后,二人同枕而眠,相处间仿佛程氏从未离去。梦醒时分,程氏推枕起身,含泪辞别宗佑:“感念夫君恩情,此情深难忘怀,故得与君梦中相会。我别无所托,唯愿你善待我们最疼爱的儿子长孺,如此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说罢径直离去。宗佑正想挽留,却从梦中惊醒。细想她的遗言仍在耳边,于是作《一剪梅》词一首以表怀念:
,!
“偶尔中间两相浓。死若生逢,深乐相逢,解衣深惜旧时容。虽在梦中,忘却梦中。
因何话别遽匆匆。愁恨重重,苦思重重,觉来枕畔逼吟蛩。抵怨秋风,怎禁秋风?”
次年,宗佑续娶柳氏为妻,又生下一子名次孺。柳氏出身平民家庭,性格狠戾暴躁,宗佑对她颇为畏惧。柳氏对亲生儿子视若珍宝,对长孺却心怀嫉妒,终日打骂。长孺自知不为继母所容,又不敢告知父亲,只能惶惶不安地度日,此时他已十五岁。
一日,宗佑外出拜访亲戚,连日未归。柳氏竟在暗室中将长孺打死,吩咐家人只说长孺暴病身亡,随后将他葬在城南门外。过了几日宗佑回家,柳氏故意装病,哭着告诉他:“长孺已经病死几天了,现在葬在城南门外。”宗佑听闻,念及前妻,悲不自胜。他心里明知儿子可能死于非命,却只能隐忍不敢多言。
三月间,包拯出城劝勉农桑,望见道旁有一座新坟,坟头纸钱纷飞。他路过时,忽听身旁有人低声呼喊“告相公,告相公”,连说数声。包拯回头却不见人影,走了几步又听到同样的声音,整日里这声音都在耳边萦绕。当他返回再次经过新坟时,呼喊声更加急切。包拯料想必有冤情,便问邻人里老:“这座新坟是谁家的?”里老回答:“是城中秦七官人名叫宗佑的,近日死了儿子,葬在此处。”
包拯随即命人向父老借锄头掘开坟墓,检验小儿尸体,果然发现身上有多处伤痕。回衙后,他差人传秦宗佑来审问。宗佑供述:“这是前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