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后,用长枷将李强监禁狱中,判处了相应的罪行。
包拯还杖罚了苏宜诬告之罪,谢景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后来公吏问包拯为什么让妓子装作新妇就能知道李强在撒谎,包拯说:“江家新妇是刚嫁过来的,如果让她和盗贼对质,那是极大的侮辱。盗贼是偷偷潜入房间的,突然出来时肯定认不清新妇的样子,现在用妓子假装新妇出来对质,如果盗贼认了,就知道他在撒谎。这盗贼果然不出我所料。”公吏们听了都感叹佩服,认为包拯断案如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六十二回汴京判就胭脂记
断云:
一口气吞绣鞋险些丧命,包大人严断案成就良缘。
好姻缘本就是前世注定,若不是包大人谁来做主?
话说河南任城有个叫郭华的人,表字名卿,才貌出众,勤奋好学。一天,他听说东京张榜招贤,便辞别父母,带着家人李二前往京城。没过多久,就到了东京,找了家客店住下。
第二天,郭华上街闲逛,看见一个佳人开铺卖胭脂,便借着买胭脂的由头走进店里,见到了这位娘子王月英。月英见这位秀才才貌不凡,便请他坐下,询问他的来历。郭华回答说自己是来京应试的,特意来拜访娘子。月英很高兴地招待了他,之后郭华才回了客店。
回到客店的郭华,心里一直想着王月英的容貌,觉得要是能和她相聚,就满足了平生的心愿,甚至都忘了来京城求取功名的初衷。而月英在闺房中绣鞋时,也喜欢上了郭秀才的清秀,心里愿意和他结为夫妻,只可惜姻缘难成。这时,丫鬟进来禀报:“之前那位秀才又来了,想见姐姐买胭脂。”月英听了,立刻离开绣房出来迎接郭秀才,笑容满面地问:“秀才是要买胭脂吗?”郭华回答:“正是特地来求娘子的宝物。”月英说:“秀才要是要得多,不用讲价,挑些好的送给你回去用便是。”郭华笑着说:“小生命薄,姻缘来迟,至今还没娶妻呢。”月英问:“既然秀才还没娶娘子,买这胭脂做什么?”郭华说:“因为见娘子美丽,特意借买胭脂的由头来拜访一面。”月英听了,脸色一沉,说了几句羞辱郭华的话就走进房去了。
郭华正懊恼时,恰巧丫鬟出来遇见,安慰了他几句才离开。
王月英因为说了几句羞辱郭秀才的话,回到房里就后悔了,闷闷不乐。丫鬟进来见月英这样,便问:“姐姐怎么恼了那秀才呀?”月英把郭华的话告诉了丫鬟。丫鬟说:“那郭秀才才貌双全,又没有妻室,要是能和姐姐成双,可是千里姻缘,怎么能那样拒绝斥责他呢?”月英说:“不瞒你说,我也愿意嫁给他,只是恨没人从中沟通,正在这里后悔呢。”丫鬟说:“姐姐别担心,我去见郭秀才,把姐姐的心意告诉他,他的疑虑就会消除了。”月英说:“你见到郭秀才,约他在东街灵祭庙中相会。”丫鬟领命,径直去见郭华,郭华听了喜不自胜。丫鬟先回去了,郭华自己前往东街灵祭庙等候,还顺便问神求签,看看佳偶是否能成。求得二十五签,签文是:“星辰多不顺,管命隔黄泉。若问婚姻事,云开月再圆。”
郭华得了签,大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一直在灵祭庙等候王月英。直到夜深更阑,月英还没来,郭华怅然若失,只好回了客店。
第二天,丫鬟又来见郭华,郭华责怪她失约。丫鬟说:“月英姐姐确实有心爱慕秀才,只是担心母亲知道,犹豫着不敢轻易行动,现在让我来告诉秀才,需要先请媒人去和她母亲说,这样就可以成亲了。”郭华说:“要是她母亲不答应,那岂不是白费心机,我想先和娘子成就好事,之后再请媒人。”于是写了一封信,让丫鬟带给月英。丫鬟接了信回去见月英,月英拆开,里面有一首诗:“绞绡一幅与君开,诗句清新可当媒。从此蓝桥无路阻,何妨今夕下阳台。”
月英看了诗,沉吟了半晌,问丫鬟:“郭秀才还有什么话吗?”丫鬟说:“他很怪姐姐失约,我再三解释,他才让我把诗带回来。”月英说:“才子难得遇到,等元宵之夜母亲不在家,我和你一起去相国寺看花灯,和他相会。”于是也和了一首诗,让丫鬟送给郭华,约他正月十五夜在相国寺相会。郭华说:“之前已经约我在灵祭庙相遇,我去等了却没来,现在这约定也难凭信了。”丫鬟说:“姐姐有书在此,决不会失信,秀才可别误了此事。”嘱咐完就走了。郭华打开信,见和诗一首:“锁关金锁掣难开,指就天边月作媒。相国风摇花影动,巫山消息下阳台。”
郭华看了诗暗自高兴:“这回准能见到佳人了。·求^书?帮* ~埂*辛′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