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四合院:靠收情绪暴富 > 第4章 让人如何安生

第4章 让人如何安生

毕竟,在南锣鼓巷一带,干活人的名声至关重要,一旦坏了名声,今后就别想混下去。

“够了够了,你一个人的煤球定量不多,这些足够了!”三大妈接过钱,笑得合不拢嘴。她很开心接到了这份活儿,又给李卫国带来了更多正面情绪值。

“李大夫,这个月的粮油买了吗?要不要一起买?”三大妈关心地问道。

“不用了,我刚把户粮关系转过来,这个月只有半个月的定量煤,下个月才能在这边买粮油。”李卫国解释道。

李卫国原本是农村户口,考上中专后,户粮关系才转到学校,挂在学校集体户口上,每月能领取27斤粮食补助。学生集体户口只提供粮食,不供应煤炭。

李卫国于6月20日进入轧钢厂工作,同一天转了户粮关系。这个月的粮食定量已在学校领取完毕,而轧钢厂会负责补齐剩余部分,与街道无关。

不同身份的人粮油定量不同,街道仅负责市民的部分,工人和干部的额外定量由单位发放。

正式成为京城户口后,李卫国获得了煤炭定量。20号落户,还没满一个月,所以只有半个月的定量。

“好的李大夫,买粮的时候记得通知我们!”三大妈说完便乐呵呵地去忙了。

三大妈之所以如此开心,是因为每份工作都有相应的劳务费,哪怕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需求依然存在,没人会小看这些小事。

劳务费金额固定,无需讨价还价。

手握六百元现金并激活了系统,李卫国决定对自己好一点。

自从觉醒前世记忆后,大部分都能应对自如,唯独计时和交通让他感到不适。前世的他事事追求精准到分钟,比如准时起床、准时吃饭、准时睡觉……

如今,他必须提前很长时间做准备,以免错过时机。

因此,他打算买块手表,否则生活将极不方便。

同样,交通问题也困扰着他。这个时代车马缓慢,全靠步行不仅耗时,还容易误事,于是他决定买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购买手表和自行车,百货大楼是最佳选择。三年前开业的四九城百货大楼被誉为华夏第一店,开业当日因人流过多,挤掉的鞋子就装了好几筐。

据说,其他商场没有的商品,这里可能有;而百货大楼没有的商品,别的地方也基本找不到!

原以为只有钱就能买到手表和自行车,殊不知在1958年的北京,这两样东西无需票证即可购买。李卫国最初也有这样的误解,直到进入中专学习后才明白**。

根据史料记载,北京市自1959年7月起对手表和自行车实施凭购买券供应的方式。商业部门依据货源状况,不定期向各单位发放一定数量的购买券,再由单位分配给最急需的员工。由于资源有限,很多单位采用抽签方式分配购买券,而获得一张自行车票的喜悦堪比如今摇中车牌号。

到了1964年12月,虽然手表和自行车按市场价开放供应,但由于供应紧张及价格高昂,自行车依然不易获取。

回顾自行车的销售历程,建国初期物资匮乏,车辆供不应求。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进,工业快速发展带动自行车产量激增,曾出现短暂的供过于求现象,**甚至鼓励民众购买。然而,到了五年计划后期,随着民众收入提高,自行车再度成为抢手商品。

为满足需求,**开始实施购货券制度。六十年代初虽短暂取消,但随后因价格飙升而重新启用,以确保各阶层都能负担得起。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新中国百姓生活相对宽裕的时期,工业和农业均取得显著成就。如果不是这些进步,国家也不会大胆推进后续改革。

从南锣鼓巷走到百货大楼需40分钟,李卫国为节省时间和精力,花费两分钱搭乘了一辆骡车。令人惊讶的是,1958年的北京街头随处可见骡马大车。

百货大楼人潮涌动,即便非周日也如此热闹,差点将李卫国的鞋挤掉。

或许是老城区特有的影响力,这里的服务虽不及传闻中的恶劣,却远未达到后世的标准。服务员态度冷淡,常常只对一个问题作答,言辞简练至极。

李卫国想看看自行车,结果连触碰都不允许。

“同志,请让我摸一下,不然怎能判断质量好坏?能否请您把车搬出来让我试试?”

服务员冷眼瞪他:“人人都像你这样乱摸,我们工作还做得完吗?”

叮,王美凤负面情绪+6!

李卫国轻蔑一笑:“老人家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只是摸一下,绝不会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