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不必为今日之事烦忧。长安官员众多,未必只有张侍郎一条路。\"叶尘试探着说道。
李白自斟自饮:\"我李白诗文不敢说独步天下,但在蜀中也算薄有名声。本以为到了长安...\"他摇摇头,又饮一杯,\"罢了,不提这些。阿尘,你识字?\"
叶尘点头:\"略通文墨。\"
\"哦?\"李白似乎来了兴趣,\"那你觉得诗为何物?\"
叶尘思索片刻,决定实话实说:\"小的浅见,诗者,心之声也。真情流露即为好诗,矫揉造作反落下乘。\"
李白眼睛一亮:\"说得好!不想你一个仆役,竟有如此见识。\"他忽然从怀中掏出一卷纸,\"这是我近日所作,你且看看。\"
叶尘双手接过,小心展开。纸上墨迹淋漓,写着《蜀道难》三个大字。他心头一震——这正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叶尘轻声诵读,被诗中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即使在后世读过千百遍,亲眼看到诗人亲笔手稿的感觉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读罢,叶尘由衷赞叹:\"公子此诗,气吞山河,雄浑壮阔,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李白大笑,拍了拍桌子:\"好!好!阿尘,从今日起,你就做我的贴身随从吧。我那些诗稿,你都可翻阅。\"
叶尘连忙起身行礼:\"多谢公子抬爱。\"他心中暗喜,这比他预想的进展要顺利得多。贴身随从的身份将使他更容易影响李白的决定,帮助诗人度过未来的困境。
离开酒肆时,夕阳西斜,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李白似乎已经从白天的郁闷中恢复,边走边吟诵着新得的诗句。叶尘跟在身后,望着诗人挺拔的背影,心中既期待又忐忑。
他知道,这只是任务的开始。前方等待李白的,将是更大的荣耀与更深的失意。而他的职责,就是确保这位伟大的诗人能在人生起伏中,创作出那些本该流芳百世的诗篇。
远处钟楼传来暮鼓声,长安城即将迎来夜晚。万家灯火渐次点亮,如同历史长河中等待被点燃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