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破除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的隔阂、鼓励下五旗人建功立业,皇帝特别建立了“抬旗”制度。?l^u\o¨l.a\b+o*o+k′.¨c!o^m?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谓之抬旗。“抬”意即由下往上升,也算是给下五旗人一个向上“晋级”的途径。其本支子孙准一同抬旗,同胞兄弟仍隶属于原旗。皇太后、太后母家在下五旗的均准予抬旗。如“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她原本是镶蓝旗人,后被抬入镶黄旗。
以后,随着时局的发展,抬旗的方式也多样化了。上三旗的汉军可以抬入同一旗下的满洲旗。圣祖生母孝康皇后一家,佟佳氏,原隶镶黄旗汉军,后抬入镶黄旗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另外,包衣旗人也可以拔出内务府抬入满洲旗。不同形式的“抬旗”,成为清代满、蒙、汉军旗人间,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间,正身旗人与非正身旗人间,成分流通的一种特殊途径。
至清末,正黄旗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镶黄旗的规模是下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_求¨书+帮^ ?追-嶵*薪~章?洁\正白旗的规模为下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镶白旗的规模是下辖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正蓝旗的规模是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镶蓝旗的规模是下辖87个整佐领又1个半分佐领,约2.7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镶红旗的规模是下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和珅的家庭归属满洲正红旗二甲喇管辖,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是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人,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正红旗的名人,除了我们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大贪官和珅及其家人外,还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及其祖上。
清代八旗之一的满洲正红旗原来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东部,属于比较早就归顺了努尔哈赤的女真部族。满洲正红旗始建于大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为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属于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军入关以后,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都居住在北京内城。·卡_卡?晓,税¨网- !庚^芯′蕞+哙,
顺治年间,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该四旗称为“左翼”。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该四旗称为“右翼”。当时,分居于北京内城的清八旗官兵,形成明显但不甚规则的圈层结构,其中满洲八旗分居于皇城四周,为最内一圈层,其外为蒙古八旗,再外为汉军八旗。这种状态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不同族属的官兵信任程度的差异。
康熙年间,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官兵,都开始居住在北京城外。
同一时期,清室开始营建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先是在已荒废的明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基础上兴建起畅春园(在北京大学校园西边),作为康熙皇帝和皇太后避暑休闲的场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在畅春园北修建圆明园,并赐予皇四子胤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后,雍亲王胤禛继位,改元雍正。此后以至乾隆年间,又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并在东侧水磨村增建长春园,将圆明园东南墙外的以交辉园为主的几家私园归并改造,改名为绮春园。这样一来,由紧相毗连的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就构成有“万园之园”盛誉的优美辉煌的皇家离宫——圆明三园。自雍正以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几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圆明园居住几个月,并上朝理政,圆明园遂成为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宫。
为了护卫圆明园的安全,于雍正二年(1724年)始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在圆明园周围修建营房八所,每所营房建有官房一千五百余间,并有垣墙围绕,从北京城内的满洲八旗中挑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