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考察一个妇女最为基本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就是要守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写进正史中的《列女传》中。~嗖¢艘`暁^税`蛧? /追·醉^歆·璋-节?和珅虽然死得早,但是和珅的妻子死得比和珅还早。所以,和珅的妻子更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面这几条要求,因此也就不会被刻意写进正史中去。
既然正史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史料。
很奇怪的是,现在我们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和珅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
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精彩的应该说是嘉庆三年(1798年),他的妻子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
自从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嘉庆元年),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
和珅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欣¢纨_夲/鰰~占+ ¢首~发*
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
冯氏居然真的就熬过了鬼节。
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和珅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
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
和珅悲痛欲绝,作《悼亡诗》六首。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抔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槃果。!纨,本¢神¢颤- ~冕-费\越`毒/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落地有声,欲哭无泪,将他悲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我们由此可以重温一下和珅夫妻间那深厚的感情。
在她面前,没有尔虞我诈
野史记载,冯氏的葬礼十分隆重,当时的王公大臣无不前往吊唁。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我在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也与读者您感到一样的好奇,一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一个大贪官,他的生活最起码应该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烟花柳巷才对呀,怎么能够如此珍惜与自己的妻子的这份感情呢?在那样的时代,别说和珅这样的贪官,就是在清官中间,能像和珅一样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
逐渐地,我理解为什么和珅如此珍惜与妻子冯氏的这段感情了。
一是冯氏的娘家于他有恩。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毕竟发现他是个“人才”的“伯乐”是妻子冯氏的爷爷英廉——那个时候的和珅还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和珅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把他唯一的孙女儿冯氏下嫁给了自己;和珅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后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说,完全是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