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这个过程,也会在相应的文字含义的演变中反映出来。汉字"国"与"国家"相近的含义最初有三:一是指"邦国",二是指"国都",三是指"封地"。这里面,以封地为基本含义,其他都是从这一含义中生发出来的。有封地才有邦国,有邦国才有国都。领受封地的诸侯,即为各邦国之主;诸侯居住及政权所在地,即为国都。《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可见西周初年的"中国",不会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区域,基本上指"京师一带",也就是中央王朝所在地及周边不大的一块领地。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地域有所扩大,不仅包括周室(东西两都),还泛指中原一带的各诸侯国,如春秋时的晋、郑、宋、卫,战国时的韩、赵、魏、鲁、宋等。相对于这个"中国",其他东南西北四方则称为"夷蛮戎狄"。这时已有许多文献予以记载。如《礼记·王制篇》:"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姓也,不可推移。……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又如《春秋·公羊传》:"曷为不言楚子执乎?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