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和亲公主也并不个个象文成与金城两位那样幸运,专门为之筑城而居,在异邦活得温文款款,养尊处优。-晓?税¢C\M-S¢ ^已+发+布¨罪·新¨章/节?弄不好小命也得搭进去。另一方面,小国之主敢杀唐朝的公主,预示这个泱泱大国由极盛之中已渐露败相。果然不久,安史之乱突发,唐帝国不得不请回纥出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作为答谢,回纥被允许大烧大抢数日,妇女工匠财物尽情掠走。回纥自此渐生轻蔑之意,予取予索,强要唐朝每年完成大量不平等的贸易额。而唐代最后的几次和亲,几乎是专对回纥一国了。
既然是在国势走下坡路、不得不有求于人的前提下开展和亲外交,所以对回合亲的特点是,皇帝终于拿出了自己的亲生女。首先是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英武威远(田比)伽阙可汗。这回也不叫人家"烂仔"了,给送了个这么威风的名称。护送公主去回纥的是汉中郡王摄御史大夫李(王禹),他见了可汗,不拜。
可汗问:"见了国君,礼无不拜。"
李(王禹)答:"天子顾可汗有功,以爱女结好。,微~趣?晓~税+ *冕*沸*岳\毒′比中国与夷狄婚,皆宗室子。今宁国乃帝玉女,有德容,万里来降,应当以天子女婿礼见的是可汗,怎能坐着接受诏书?"
可汗惭,于是起身拜受。第二天,尊公主为可敦(王后)。
这是《唐书》中记载的一则和亲小片断,说明中国怎样将值得夸耀于世的"礼仪",连同和亲外交传播到"化外之邦",终于以礼仪折服了夷俗。李(王禹)是睿宗长子所生,肃宗的堂兄,精于音乐,可以听出乐工是躺着吹笛,比"曲有误,周郎顾"更胜一筹。礼乐在古代是相通的,派他出使回纥,果然扳回了一点脸面。这宁国公主也到底是帝女,有性格。出嫁时肃宗到咸阳给她饯行,反复慰勉,倒是公主流着泪对父皇说:"国方多事,死不恨。"第二年,英武威远就死了,回纥人要按国俗将公主殉葬,她却不肯了:"中国人死了丈夫,顶多丧期三年。回纥万里结婚,本应该向慕中国。我不可以殉葬。"回纥人只好作罢。不过她还是割破了脸哭丧,以从当地风俗。不久她回到唐朝,改封萧国公主,又先后两次嫁人。,微¨趣-晓·税¨ ~醉′薪\章\结_庚·薪,快?
当初随宁国公主陪嫁到回纥去的,还有一位唐宗室女,回纥人称之为"少宁国公主",又作"小宁国公主"。她父亲是荣王李琬,玄宗的第六子。英武威远可汗娶了一对堂姐妹,她一个人却又嫁了父子两人。英武死后,次子移地健即位为英义建功可汗,再娶小宁国公主,并使生二子。无论如何,为了求助于回纥,唐肃宗竟一反成例,让亲生女儿与兄弟的女儿同时去嫁给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头,其迫于无奈的窘态与苦涩,已不是说服其可汗行"子婿之礼"可以掩饰得了的了。
英义建功可汗在他父亲娶大小二位宁国公主的同时,跟着娶了一位唐朝大将仆固怀恩之女,也可算作和亲外交的一部分。这位将军之女与唐宗室并无血缘关系,而那时他也只是可汉的次子,后来太子获罪死,才由他继承汗位。既当上可汗,将军之女也就做了可敦。小宁国公主以皇帝的亲孙女,反倒位居其下当一名妃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仆固怀恩在平安史之乱中建功殊伟,仅次于中兴名将郭子仪,为极少数以外姓封王者之一。他性格刚烈,恨朝中谗言诋毁,竟索性联络吐蕃、回纥起兵二十万反唐,不料举事不久即暴病身亡。在《新唐书》中,他名列《叛臣传》之首,但对他多有褒辞,为其被迫反叛开脱。也幸好他女儿为回纥可敦,经两国交涉,唐王朝竟完全赦免仆固家族。公元769年,代宗更册封仆固怀恩最小的女儿为崇徽公主,嫁给这位英义建功可汗。
一人娶这么多唐朝的公主,反而更看不起"天可汗之国"。公元779年,英义建功可汗欲大举犯唐,为其堂兄顿莫贺达干劝阻不听所杀,自立为可汗。这就是武义成功可汗,又称长寿天亲可汗。他不但杀了英义,还将英义与小宁国公主所生二子都杀了。公元787年,德宗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他做可敦,是为咸安公主。第二年,应其要求,将回纥译名更改为回鹘。
咸安公主在回鹘生活了二十一年,直至病逝,创造了历嫁祖孙三代、两姓、四位可汗的和亲记录,一举超过汉公主解忧和隋义成公主。长寿天亲可汗死,改嫁其子忠贞可汗;忠贞被其弟毒死,再嫁其幼子奉诚可汗;奉诚死,其相骨咄禄继任,是为怀信可汗,又嫁怀信。在唐代和亲的公主中,可以说她是最为成功的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