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占据中原,渐渐忘了自己的南方出身,称更北为"胡",更南为"越",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第′一_看+书¨罔~ ¢庚`薪¢最·全′那自己是什么呢?是"汉"。当然,"汉人"这一称呼要到后朝才得以使用,汉时的汉人仍叫秦人,此名传到西方,遂有今日之通行于国际上的中国国名--"秦"(China),而组成"秦国"(中国)的主体民族却是"汉族"。秦汉秦汉,其中包含多少南人北人的兴衰演义?
汉人成蛮子,胡人变汉人
两汉逾四百年,分裂成三国。北方是魏国,南方是蜀国和吴国。吴蜀之间有许多过节:陪了夫人又折兵,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三百里等等,却仍同属于"南联盟",共同对抗北方的劲敌,否则三足鼎立之势必然坍塌。蜀国开发西南,吴国经营江东,为中国的民族大撤退预备了富足的余地。
衣冠南渡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北人移居南方,剩下百分之二十的北人与大批涌入的胡人杂居。经过这番民族大迁徙,南北人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致是:南人为汉人,包括原来的南人与北人;北人为胡人,掺杂少数残留的原北方汉人。′墈/书′君~ ?最`芯-彰¢踕~庚·薪,哙¨原先的北人到了南方,自以为带来了先进的文明(要不怎么叫"衣冠南渡"!),一派正宗嫡传的嘴脸,到后来才渐渐融入南方,成为真正的南人。而残留北方与胡人杂居的少数北人,则艰难得多,他们是亡国奴,人数既少,地位亦低,任务还挺艰巨:要保留汉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还要去汉化轮番入侵、人数众多的胡人。
到了南北朝,南人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则称南人为"岛夷"。索虏者,头上结辫子的化外之奴也。岛夷者,泽国水乡的乌合之众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北方的索虏们经过仔细一番汉化,终于脱胎换骨成为汉人,征服了南方的岛夷,建立统一的隋唐王朝。
安史之乱及黄巢之乱,又有大批北人逃亡南方。此次南迁虽不比衣冠南渡,却也动静可观。北方再次由外来民族建立多个王朝,"五代"中有三个为沙陀人的朝代。南方则占去"十国"中除北汉外的九国。最后仍由北人逐次征服南方诸国,建立宋朝。宋代也是大量北人移居南方,至北宋灭亡之际,这一民族迁徙达到高潮,从而使南人北人的比例达成了大幅逆转。0~0,晓+税·蛧. -追!蕞\歆~璋~洁,汉时北人比南人为8:2,南宋时则反过来为2:8弱。(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福建1997年)若考虑到北方历朝都有大批胡人内迁和入侵,如汉时的匈奴,两晋南北朝时的羌、氐、鲜卑,唐时的突厥、沙陀,宋时的契丹、女真,可以认为,传统中国的北方已经完成民族大换血。由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活跃在中原历史舞台的"中国人",基本上换成了一批一批来自更北方的"外族人"。
这一大换血,至南宋初已历时至少八百多年,还将延续二百余年至元末。加入中国的外来民族是分期分批来的,无论出自什么原因,--是入境随俗,还是向慕中华文化,抑或是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都被分期分批地汉化,变成了或正在变成北方汉人。他们原来的民族,几乎都已消失或正在消失(除了留在关外的女真人)。换血是汉人从血缘上逐次被稀释,最后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不等于数学意义上的"换得一个也不剩"。而此时的南人,也不会都是纯粹的汉人,因为逐次迁来的北人中,可能已带有胡人的血统,甚至本身就是被汉化的胡人,只不过也可以忽略不计而已。因为分期分批,所以换掉的只是血缘,民族文化却被传承下来。先被汉化的胡人,又担起汉化下一拨胡人的任务。当然,汉化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胡人文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汉人文化,使之称为胡汉混合型文化亦不为过。如果没有唐及北宋这两大统一王朝的融合,南北间的文化分离会更加大。
元朝时,蒙古人从法律上确定了南人北人的分别和等级。北人是汉人,列为第三等;南人是南人,列为第四等,都排在蒙古人、色目人之后。不过要说明一点,当时的人称"北人",是指更北方来的征服者蒙古人,而非本文讨论的北人(汉人)。由北往南的次序是:北人(蒙古人)、汉人(金人)、南人(南宋人)。金朝先于南宋沦亡蒙古人之手四十五年,这大概就是鲁迅说的北人比南人自觉优越的原因。其实这时的北人即"汉人",如前所述大都是汉化的胡人,包括前辽的契丹人、前金的女真人。而所谓南人,反倒是较为原本的汉人。北人不但早于南人被外族征服,接着又随同外族一道征服南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