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则适时地提供了最佳的政治作品:三个女儿,这等于是给慈禧太后提供了三次整合政治资源的好机会。′求¢书~帮` !蕪-错.内_容_
在她亲自做主下,桂祥的长女叶赫那拉·静荣,嫁给了镇国公载泽。载泽是满族亲贵中的人才,眼光远大,思路清晰,日后率团出访欧美考察政治体制,成为大清第二轮改革开放的旗手之一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桂祥的二女儿叶赫那拉·静芬则成了光绪皇帝的皇后,表兄妹亲上加亲,只是此女实在太过丑陋,光绪皇帝对她敬而远之。这就是日后著名的隆裕太后。
桂祥的三女儿叶赫那拉·静芳,则由慈禧做主,许配给了惇亲王奕誴的次子载漪作为福晋。不久,慈禧就下令载漪过继给刚刚去世且无子嗣的瑞郡王奕志,袭了爵位,这就是日后名震中外的“端郡王”。静芳之子溥儁,还曾被选为“大阿哥”,作为光绪的接班人。
光绪死后,慈禧选择了溥仪作为接班人,溥仪的父亲载沣虽由醇亲王奕譞的侧福晋所生,却从小由嫡母、慈禧太后的妹妹亲自抚养,而且,载沣的婚事也是慈禧亲自指定的,娶的是荣禄之女,此女与恭亲王女儿荣寿公主一样,也因慈禧养女的身份而成为一代“粉侯”。/k\a/y?e¨-¨g\e`.·c+o+m`
如此亲上结亲,枝蔓瓜葛,形成了“阀阅世家,连渊贵胄”。大清国晚期半个多世纪,女人当国,牝鸡司晨,虽然不符合体制,也不符合礼制,却并没有遭遇激烈的抵抗,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这种政权实质上是“叔嫂共和,一国两制”,太后垂帘作为国家元首,而亲王辅政,真正执掌中枢;二、慈禧太后本身有能力、有魄力,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知道自己权力的适当边界在哪里;三、慈禧太后以“脐带一裙带”为纽带,结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虽谈不上肝胆相照,但绝对是荣辱与共。
据说,恭亲王曾经感慨,大清国终究要亡于方家园(慈禧太后娘家故居)。记载此事的王照,是操切的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其抹黑宣传的能力丝毫不亚于梁启超,可信度极低。·y_u+e\d!u`y.e..+c?o.m/
在一个讲究门第、世系、关系的社会中,读书人尚且一边饱读圣贤书,一边使劲通过同学、师生的关系结为利益团体,恭亲王的土地上却是一片荒芜,禾苗没有茁壮生长。他莫非不知,政治的土壤也要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吗?权力绝对需要生物学和生理学意义上的播种,放下清高与孤傲,寻找合适的土地,燃烧激情,生根、开花……
第章 紫禁城的平衡木
【 体操中的平衡木,没有男子项目,原因据说很简单,如果摔落后正好跨坐其上,会导致致命危险。政治体操中的平衡木也如此,“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才能杜绝“鸡飞蛋打”的危险,除非你不玩。】
1884年5月2日,美国《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发出了一篇震撼性的报道:“中国前总理恭亲王自杀身亡。”这篇报道回顾了这位中国总理“两起三落”(他的第三“起”要等到十年后的甲午战争才会来到)的政治生涯,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并且拿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来做陪衬。据说,每当西华德谈起中美关系,为了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最爱将恭亲王挂在嘴边:“恭亲王与我共同认为……”
这篇长达近千单词的报道,代表了当时美国及国际社会对恭亲王的主流评价,但其核心内容却大摆乌龙。因为52岁的恭亲王还好好地活着,在他那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王府中,正荡起双桨,推开波浪,看着阳光洒在湖面上。
但无风不起浪,恭亲玉的确在20多天前(4月8日)被判处了政治上的死刑。
不需杯酒释兵权
引发恭亲王下岗的直接导火线,是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在4月3日上的一道奏折,从题目就能看出其鲜明的立场:《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大臣交部严议》。此时,中法战争已经爆发,清军在越南北圻丧师失地,朝野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