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拉锯之后,新疆问题再度进入关键阶段,种种迹象也表明口俄两国可能联手对付中国。\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国不得不调整策略,同意以日本的提议为基础,进行琉球问题的谈判。
第二十七章 为保新疆失琉球
【 平心而论,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复杂的局势下,暂时搁置琉球问题亦可算
是无奈之举。但随着国势一日不如一日,搁置拖延便转变成了放任,既成事
实一旦形成,挽回的余地更是狭小。】
1880年7月,曾纪泽到达圣彼得堡,开始了艰难的中俄谈判。大清政府对这次亡羊补牢的谈判准备相当充分:为曾纪泽配备了马格里、日意格等熟悉中国国情的外籍专家;为保持电讯畅通,中央还特别拨款兴建京沪电报线,原先只通到上海的国际电报终于延伸到天子脚下;左宗棠大军将伊犁地区团团包围,一边大练武,一边搞屯田,逐渐转化为生产建设兵团,左宗棠的亲信胡雪岩则大举采购先进军火。
国际形势也对中国相当有利。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1878年)结束,俄国虽然取胜,但元气大伤。.零*点′看?书` `首/发~除了英国积极反对俄国在新疆的行动外,俄国的盟友法国也表示反对,它希望俄国将对付德国作为重点。在整个欧洲,除了德国想混水摸鱼,鼓动俄国东进外,几乎无人愿意看到俄国在新疆有任何收获。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纪泽的外交斡旋进展顺利。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代表中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领土方面,俄国向中国归还伊犁,但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领土;军费方面,由中国赔偿俄国900万卢布(折合白银500余万两);贸易方面,俄商在新疆可以暂不纳税;边民国籍方面,伊犁犁居民可以自由选择保持中国籍或迁居俄国加入俄国籍。
尽管并不完美,但如此成果也已经难能可贵,左宗棠高兴地表示:“中俄和议,伊犁全还,界务无损。领事只设嘉峪关、吐鲁番两处,此外均作罢论,则商务亦尚相安。古林俄船撤还,松花江不许俄船来往”,他赞赏曾纪泽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大清海关的洋干部、著名的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外交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帝国已经做好了动武的准备。`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英国驻俄国大使德费伦感慨说:“中国迫使俄国做了它从未做过的事,那就是吐出了它已经吞进的土地。”
与此同时,左宗棠再次向中央提议在新疆建省,实行更为有效的管理,新疆终于废止了实行数百年的军府制度,开始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湘军名将刘锦棠出任首任新疆巡抚,自此,中国在新疆的主权维护更为扎实稳固。
在确保新疆问题顺利解决的同时,大清政府在琉球问题上采取了拖延和搁置的策略。
当时,对日俄联手的顾忌是中国的主流意见。陈宝琛等人认为,日本“畏俄如虎,性又贪狡,中国即结以甘言厚赂,一旦中俄有衅,彼必背盟而趋利”。李鸿章则进一步认为,利用中俄冲突谋取自己利益,不仅日本人如此,英、德、西、葡等国莫不如此,因此,“俄事之能了与否,实关全局”,对俄交涉成功,则各国都会暂时死心,对俄交涉若不成功,则各国都会“萌其诡计”。因此,李鸿章认为,“与其多让于倭而倭不能助我以拒俄,则我既失之于倭,而又激昂失之于俄;何如稍让于俄,而我因得借俄以慑倭”。他主张对日既不必像何如璋那样强硬,也不必答应日本的瓜分琉球要求,而是采取拖延办法:“今则俄事方殷,中国之力暂难兼顾。且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敌人,唯有用延宕之一法,最为相宜。”张之洞也认为,对日应该拖延,“姑悬球案,以观事变”,并且应当与日本订立不得助俄之约,等到与俄国交涉完毕,再来从容料理对日交涉。左宗棠对此是赞同的,他认为高喊抗日,甚至要求渡海征日的建议,不仅“先蹈危机”,而且“虚声震撼”,毫无意义。
李鸿章深刻地指出:“中国自强之医},无论俄事能否速了,均不容一日稍懈。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