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绝版恭亲王 > 第56章完结

第56章完结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巴林顿·摩尔在其名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中指出: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努力之所以总是失败,原因就在于中央政府太过软弱,而无法制定有效的国家工业化计划。¨6¢1!墈`书*网- +芜,错_内^容?

美国学者罗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认为,如中国这般的国家,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有助于力量的协调和资源的征用,从而得以支持现代化的进程。而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只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动员能力,克服市场机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保证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需的政治稳定。

恭亲王主导的改革,从地方上先入手,绕开更为艰难的中央改革,先易后难,这自然是一种策略上的考量。但改革实际上的成本,就是牺牲了中央集权的权威资源。

英国驻汉口领事傅磊斯曾在1901年写信给《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现在还有谁人将总理衙门盖章的护照看得像某个总督签署的护照那样有效呢?你大概还记得两广总督曾经告诉我,总理衙门只能向他提出要求,而不敢命令他。!嗖^餿¢暁*税*蛧¢ `埂_辛?罪`全.事实上,除了皇帝外,连军机处也不能对一个总督下命令。在紧急情况下,像我们去年夏天见到的那样,如果皇帝依照错误的奏章发下圣旨,总督也可以不服从。”

军机大臣也公开承认:“今日之督抚,即前代之藩镇。责任固不可不专,事权亦不可过重。”《东方杂志》则描摹了地方坐大后中央的尴尬:“观于吾国政府,朝发一令曰,宜率此而行,外省置之不顾也;夕下一谕曰,宜以此为戒,外省依然如故。查询事件,则延迟不复;提拨款项,则藉词抵抗。而自外省言之,有竭蹶之政策请于政府,不闻为之一筹画也;有困难之交涉于政府,不闻为之一担任也。”

恭亲王推行改革,目的之一就是重塑中央权威,但改革的结果却是权威涣散,号令不出中南海,威仪只限紫禁城,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财政、组织人事,乃至军队的控制,这埋下了日后武昌城头一夫作乱而江山变色的祸根……

第三十一章 改革的阳谋

【 专攻裱糊的改革,令韬晦之术成为改革者的必修课,以确保自己成为先

驱,而非先烈。*0-0?小~税!网~ ¢更¨薪_嶵`全^恭亲王就是韬光养晦、绵里藏针的个中高手。改革的大幕在

东亚升起,恭亲王一己之阳谋及手腕,能敌得过人家一国的阳谋兼阴谋吗?】

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似乎为大清中央的一场路线斗争画上了句号:副总理级别的老干部倭仁从马上摔下来了,而且据说是故意的。

倭仁是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同时还兼着工部尚书衔,一人执掌着大清国中央的宣传、文教、建设等大权。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同治小皇帝的老师。尽管他是蒙古人,却成为(或表现得如同)一名坚定的“传统文化”的卫道者,在内忧外患激发出来的改革声浪中,逆流而上,抵御着从科学技术到制度文明等西方“低俗文化”的入侵。

这一年(1867年),倭仁已经64岁,究竞是什么促使这样一位老迈龙钟的高级领导干部,不惜自残呢?

西学根源于中国?

这场交通事故的背后,是一场起因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扩大招生的改革大辩论,就是在这场辩论中,恭亲王提出了一个雷人的论点,大大震慑了保守者们:西学根源于中国,学习西方就是学习古代中国。

几个月前(1866年12月I1日),恭亲王上奏,建议同文馆在讲授外文之外,添设一馆,专门讲授天文、算学等西方科学知识,而且扩大招生对象,从以往只在八旗子弟中招募13~14岁的少年,改为面向所有满汉举人及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京外各官。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批准。一个月后,恭亲王再度递交了报告,建议将官方学术机构翰林院中的学者(庶吉士、编修、检讨等)纳入招生对象,因为这些人“学问素优,差使较简,若令学习此项天文、算学,成功必易”。

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大清“外交部”(总理各国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