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绶(1891—1966)中国将领。^y/u`e¨d+u.d^i?.~c-o~m?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平绥护路司令、 大同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后,曾于 1936 年配合傅作义在绥东抗击日军, 取得百灵庙大捷。同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骑兵第一军 军长,率部参加察哈尔抗战。1938 年加入阎锡山组织的民族革命同志会,任 高级干部委员。1939 年 3 月升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第二行署主任。 1945 年 3 月率部在豫西北地区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曾任山西保安副司令、 野战军司令。1948 年 6 月在山西晋中地区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为解放太原 出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水利部参事。
赵登禹(1898—1937)中国将领。字舜城。行伍出身。曾任冯玉祥西北 军第三十七旅旅长。1933 年*长城杭战中,率部在喜峰口打击日军。因功升 任第一三二师师长。1936 年授中将衔。1937 年芦沟桥事变后率部进驻北平(今 北京)南苑,任第二十九军南苑驻地指挥官。7 月 28 日凌晨日军向南苑进攻 时,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遭敌伏击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
郝梦龄(1898—1937)中国将领。\第*一-看?书\惘~ ^蕞·欣\彰\劫′埂`薪+筷?字锡九。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冯玉祥 西北军第五十四师师长。1930 年升任第九军军长。1935 年授中将衔。1937 年 5 月被调往四川山洞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七七事变后返回部队,北上抗 日。1937 年 10 月率第九军从石家庄驰援山西沂口,参加*太原会战。曾任中 央兵团总指挥,在忻口以北龙王堂、南峪一线作战。15 日亲临大白水前沿阵 地,指挥部队突袭日军阵地,不幸中弹殉国。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并追 赠他为上将。198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草原方面军 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3 年 7 月由草原军区改变番号组 建。该军区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预编组织组建于同年 4 月,辖区 包括沃罗涅日、库尔斯克、坦波夫和罗斯托夫等州。初辖 5 个集团军和 1 个 空军集团军,后相继编入 6 个集团军和 1 个坦克集团军。初担任最高统帅部 大本营预备队,在库尔斯克方向*中央方页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后面展开。 后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第聂伯河会战。同年 10 月改称*乌克兰第二方面军。 司令为科涅夫。
茶碟(Sauoy)盟国发动*缅北战役的作战计划代号。.m!y.j\s,c¢h`i\n¢a^.′c`o¨m!原为*安纳吉姆。 1943 年 5 月美英华盛顿会议修订后,改称此代号。
荒木贞夫(1877—1966)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 历任驻俄武官、步兵第八旅团长、宪兵司令官、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陆军 大学校长、第六师团长等职。1931 年底至 1934 年初连任大养、斋藤两届内 阁的陆军大臣。主张对内实行全盘”改革”,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对 外推行强硬外交,不惜对美苏一战。系陆军*皇道派首领之一。1933 年晋升 大将。二·二六事件后退出现役。1938 年 5 月—1939 年 8 月,连任近荒木贞 夫卫、平沼两届内阁的文部大臣。参与策划*“人民阵线”事件,迫害进步学 者,并强制推行军国主义教育。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主张北进。战后, 于 1948 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5 年因病假 释出狱。
茨韦培耶夫(1893—1950)苏联将领。1914 年应征入沙俄军队,参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升至中尉。1918 年加入红军。参加过国内战争。1927 年毕 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D37 年任步兵师长。1941 年 1 月任伏 龙芝军事学院教研室主任。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中将。先后任第四集团军副司 令、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和预备队第十、突击第五、第六和第三十二 集团军司令。1943 年加入联共(布)党。同年获上将衔。参加过罗斯托夫、 梅利托波尔、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敖德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