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很多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学经济就学经济,而玄奘的学习态度不是如此,玄奘是佛教徒,事实是玄奘广为游历,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玄奘在印度学习的内容远远不止佛教,他甚至花大力气学习了佛教的对立面,学习了很多其他哲学思想,“钻经但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他什么都学,但是他不会迷失方向,他守的还是佛教,这样一种学习态度在今天是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幻?想-姬+ /首·发^
玄奘与时代精神(8)
第三,玄奘完全可以有机会有条件停留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圣地,但是玄奘还是选择了回国。
这一点大家也许会反驳我,说我这样说不对,唐朝的时候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就是唐朝,玄奘怎么会不回来呢?像现在哪有听说美国到中国的留学生在中国不回美国的?我80年代中期去美国留学,没几个回中国的。唐朝多好呀,满大街都是外国人,李白也未必是汉族人。白居易不是汉族人,白居易是胡人是外国人,他的太太是他的姑妈,后来白居易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始终和汉族的学士交往,他太太受到影响,知道嫁给侄子是不好的,因此投井而死。唐朝满大街都是外国人,安禄山是伊朗人,史思明、高仙之都是外国人,唐诗里面充满了外语,大家不要以为唐诗都读得懂。?完¨夲!鰰¨占/ !追/最¨辛`蟑/踕.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傍晚的景色,马上就要落山的太阳光芒照耀在江水上,一半的江水变成了红颜色,“瑟瑟”是一种祖母绿的宝石,一半江水像祖母绿一样发出耀眼的绿色,一半江水变成红色。我经常问大家中国的民族乐器是什么,有人说是二胡,有“胡”字的一听就是胡人的乐器,“琵琶”这两个字就不是汉语,“唢呐”从名字都可以知道是外语,这些乐器都是在唐朝前后进入中国的,唐朝是非常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大家不要忘了玄奘是怎么出去的?玄奘是偷渡出去的,他身上背负着一个罪名,他不知道回唐朝会不会受惩罚、会不会被抓、会不会掉脑袋,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玄奘的伟大,玄奘到印度学到最高的佛法,学到一身本事,想把学到的佛法回报自己的同胞,他再一次不惜冒风险回国,是指他偷渡国境的风险,这个罪在唐朝是重罪。玄奘学有大成,他也确实和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别有缘,唐太宗其实不信佛教,不知道他信什么,恐怕比较信道教,但唐太宗觉得自己有件亏心事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是太子,但他把太子杀了,把老爸李渊逼成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李世民晚年心里一直觉得不大安稳,他晚年经常和玄奘讨论因果报应,李世民不信佛,只不过心里觉得有鬼,他信鬼,他觉得不安稳,找一个高僧请教是否有因果报应。~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玄奘和唐太宗非常投缘,唐太宗也的确希望玄奘能够还俗担任官职,但玄奘拒绝了,他明白地表示自己要独立弘扬佛法不当官。在这一点上,就把玄奘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区分开来,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学得知识后要卖给帝王,用知识换得一官半职,去换俸禄,这是很崇高的,非常正当,还有一种说法叫我早晨还在种地晚上就是朝廷的官员,因为我考取科举了我中了进士。科举考试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新科进士鱼贯而入,有一个人在城门上暗喜,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他们考中进士披红戴绿走进门洞的时候,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意思是你们都上了我的当都掉到我的坑里了。你既然卖给我,还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哪里还站得住?你的知识是要帝王来认可的,知识没有独立的价值,知识是敲门砖,当官之后就不读书了,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玄奘非常重视知识的独立性,看重知识的本身价值,他不认为知识是某种可以交换的手段和工具,知识不是错误,知识可以发挥现实效应,但不能用来简单地买卖。
玄奘与时代精神(9)
不仅如此,玄奘是一代高僧,他在唐朝的僧人中地位很高,但他不仅没有还俗当官,连佛教界的官都没有当过,玄奘只担任过大慈恩寺的方丈主持,大慈恩寺是一座刚刚修好的庙,根本不是像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嵩山少林寺是几百年的名场,只不过在一个新修的庙里当了第一任方丈。这让《西游记》的作者特别想不通,作者是个汉族的文人,他想不通,皇帝请他还俗他不当官,佛教界的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