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第1期、第3期,根据该刊全文译出。
作者格奥尔吉•萨莫伊洛维奇•伊谢尔松(1898—?),教授,苏共党员(1919年起)。参加过国内战争。1924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即后来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先后担任过指挥和参谋职务。曾任师长、总参谋部副处长、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1936年起任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战役法教研室主任。1955年退入预备役。
伊谢尔松身居重要教学岗位,对创立和具体论述大纵深战役理论作出了贡献。他在1931年写的《战役法的演变》(1937年增补再版)和1933年写的《大纵深战役原则》两本著作中,系统研究了大纵深战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外,他还写了其他许多著作,其中主要有:《19世纪后半叶民族战争阶段的军事学术》(1933年)、《防御战役原则》(1938年)、《新斗争样式》(1940年)等。
在本文中,伊谢尔松根据自己的回忆,详细阐述了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理论形成的曲折过程,分析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他认为,大纵深战斗的战术基础在1930年就已经奠定。就实质而言,大纵深战术是进行战斗的新样式和新方法,应该在任何类型的进攻中得到使用。为了把大纵深战斗的基本方案应用到战役范畴,苏军从1931年秋季起就开始研究大纵深战役理论。30年代后半期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新样式继续得到完善和发展。1937—1938年苏联军事理论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停滞不前和无所适从的情况,大纵深作战理论的研究遭受了挫折,但从1939年开始,又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1939年9月爆发的德波战争,是新的大纵深作战样式第一次在实战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