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大纵深战役理论 > 第36章完结

第36章完结

①我国称为张鼓峰事件。`j^i`n*j′i*a¢n-g/w?x-c¨.,c`o~m\——译者注。

②我国称为诺门罕事件。——译者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制定出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对苏军极为有益,必不可少。其基本原则的生命力,在伟大卫国战争的进攻战役和进攻战斗中已明显表现出来。在战争进程中,这一理论随着苏军装备日益精良的技术兵器和武器,随着苏军组织编制和敌军防御性质改变而不断完善。突破敌坚固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的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其方法是方面军在一个或几个地段实施突破,尔后向纵深或两翼发展突破,也可沿向心方向发展突破,以达到合围和消灭敌重兵集团的目的。突破的速度急剧提高。许多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等)的突破速度达每昼夜20—35公里甚至更多。到战争临结束时,进攻战役的纵深已明显增大,集团军进攻战役达100—180公里,方面军进攻战役达400—600公里。而且,在仅占方面军和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7—12%的狭窄突破地段上,常常集中70—80%的火炮、10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微?趣¢暁¢税¨王^ ¢蕞^新¨彰/截′哽¨薪\筷-军队的战役布势和战斗队形则根据条件而变化。例如,在1942年,当敌人尚未实行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时,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第306号命令曾规定从步兵排到步兵师各级都采用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这种战斗队形可以保障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也适宜在突破敌纵深不大的防御时采用。当1943年敌人转而采用纵深梯次配置的阵地防御后,苏军决定步兵军、步兵师、步兵团也转而采用纵深较大的战斗队形。在炮兵中最终确定建立团炮兵群、师炮兵群、军炮兵群,集团军则建立集团军炮兵群。在突破敌防御时,炮兵的行动包括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和纵深战斗中的炮火护送。火炮密度不断增大,从1943年起,在个别战役的突破地段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和迫击炮达200—250门,有时甚至达到320门。在1944—1945年的进攻战役中,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密度为每公里正面70—85辆或更多。航空兵的战斗使用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s,w¨k~x¨s_w/.,c~o^m¨这样就有可能杀伤更大纵深内的敌人和对进攻军队实施不间断的火力支援。为了发展胜利,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建立了第二梯队、强大的快速集群及由各兵种编成的预备队。快速集群用来向深远纵深高速发展进攻战役。方面军快速集群由1—2个坦克集团军编成,集团军快速集群则由1—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编成。为达到上述目的,还使用统一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和骑兵坦克集群,它们通常由1个机械化军(坦克军)和1个骑兵军编成。如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数量不足,有时也使用快速集群(特别是集团军快速集群)去完成对敌人战术防御的突破。在战役实施过程中,苏军在使用一个方面军或几个相互协同的方面军合围敌人重兵集团的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果。还在合围过程中就将被合围的敌军集团分割成几部分,尔后予以消灭的作战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进攻战役、博布鲁伊斯克进攻战役、东普鲁上进攻战役等)。

战后时期,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发展。研制了具有很大破坏力的新型技术兵器和武器。苏联武装力量在装备核武器的同时,还装备了更加先进的常规杀伤兵器。陆军兵团和军团已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其快速性、突击力和火力都已大大增强。各军种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所有这一切,明显提高了苏军同时打击敌人配置全纵深、高速突破敌人防御和迅猛发展胜利的能力。同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相比,苏军组织和实施战役和战斗的方法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自60年代起,“大纵深战役(战斗)”这一术语在正式文件中已不再使用,但是这一理论的一般原则到现在也未失去意义。[

该内容由孔府藏书在 2010-4-8 15:54:47编辑过

孔府藏书

发表时间: 2010-4-8 23:43:31

战争——武装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