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上奏:“李惟岳继承父业已是既成事实,若不因其所求而承认,必生叛乱。-我^得¢书\城. !醉*新`章/结^庚¨薪`筷^”
德宗却不以为然,他有一套顺理成章的理论:贼本无资以自乱,皆凭藉我土地位号以聚众,前几朝因其所欲而任命,结果动乱日滋,所以爵号不足以弭乱反足以长乱。
这一分析本无疑义,但关键是,取消藩镇的自行任免权,势必会引起与藩镇的直接对抗,中央是否有能力承受这一对抗呢?田悦为李承嗣代请,亦不许,于是五月份田悦先反,发兵攻荆州。战事爆发。六月,山南节度使梁崇义拒绝发兵讨伐田悦,德宗命准西节度使李希烈讨伐;八月,李正己死,其子李纳请袭节度又不许,战争全面铺开。
这一场战争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的五月到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十月是第一阶段。对德宗来说与其是愤怒忧慌,倒无宁说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三镇蒙受皇恩不浅却公然反叛,喜的是可以趁此一举摧毁,消除这十数年的积患。德宗的想法绝对不能算是幼稚,但却很不周到。+0`0·小,说′徃+ *埂+歆_最.哙\他没有想到这也许是一场大决战,而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平叛,因为战争本身如果是由于诸多内在原因而引起的,便同时又会引发出无数潜在的矛盾,这些矛盾一旦出现,就会牵涉更多的方方面面,就会无休止地扩大,最终激发更深一层的动乱。德宗和他的政府都没有做过通盘的考虑,除了有人在事先提出过要及早防备李正己的忠告外,似乎也没有人能够做出周密的计划。讨伐梁崇义的敕书还出白杨炎的手笔,而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基本上是卢一人把持朝政。
现在战略形势是:中央禁军与河东、昭义军由西向东,淮西军由南向北,幽州军自北往南,形成夹击之势,围攻田悦、李惟岳、李纳和梁崇义。假如情况不生变化,这一格局应该是有利于中央政府的。
果然,在战争的头一两年里,朝廷取得了胜利:第一年,先是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与前一年击破吐蕃、南诏联军的中央神策军将领李晟大破田悦军,另外一名将领唐朝臣又击破魏博、淄青军于徐州,打通了江淮运输线: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克襄州,梁崇义自缢;第二年,马燧、李抱真、李晟又大破田悦军,当时任卢龙节度使的朱滔攻破成德李惟岳军,结果田悦退回魏州守城自保,李纳在濮州被围,李惟岳部将王武俊杀李惟岳投降了朝廷。`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
有些不可抗拒的内在因素决定了胜利必然是暂时的。首先是国力的窘迫,战事开始的第二年亦即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正月,宰臣们迫于形势,就曾决定削减朝廷百官一个月的俸禄以支援军事费用,连皇室也都被迫缩减了开支。当时负责财政的杜佑在一份谘文中给皇帝与朝廷指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他的这份具有权威性的报告中说:目前诸道用兵,每月军费达一百余万贯,而京城库藏却不够数月的支出;只有在另外获得五百万贯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国用。
这不啻于一个天文数字。卢启用了赵赞任户部侍郎,但要筹集这么大一笔钱,赵赞根本是无法办到的。在理财方面,也似乎没有人能再有刘晏、杨炎那样的能力。卢很无奈,只能召来他的党人们商量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可商量的结果却是一个很糟的办法。
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如果向有钱的富商开刀,以朝廷强行借取的办法搜括,可能会得到五百万贯的数目,这一计划得到了德宗的同意。事实证明,这一做法不仅没能达到目的,还引起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后来的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六月,赵赞又提出增加房屋与贸易税,并立即付诸实施,结果由于官僚贪污隐盗等原因,也是公家所入百不得半,而怨诟之声,嚣然满于天下。
可以说,造成后来德宗一生中最大的灾难--泾师之变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这两件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德宗与卢也是无可奈何的,应付这种战时困难,急功近利的德宗与缺乏技术才识的卢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帝国本是一个大家庭,面对日用的窘迫,也只有由家长向成员们征取摊派,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其中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就是说不能超过维持一个家庭所要求的义务范围,否则家不像一个家,所有的成员也都没有必要再维持了。国用的不足预示着朝廷与地方反叛集团力量对比的不平衡,而处事的不当埋下了更大失败的种子,所以便带来了痛苦与不甘心的退却。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