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唐:日落九世纪 > 第21章完结

第21章完结

李晟很感慨,对人道:“武人性快,杯酒之间可释旧恶。·s*h\u!y^o·u¨k¨a\n~.~c`o?m^文士虽修睦于外,往往却是蓄怒于内,实在太难打交道了!”李晟预感到大祸将至,十分担心。

尽管延赏出于私愤经常在皇上面前说李晟不宜久典兵权,但实际上这也未尝不是德宗内心暗有的想法。拥兵大将生事邀功、尾大不掉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皇上不能不多一个心眼。实在的,德宗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经常处在惴惴不安的焦虑中,虽然已没有那种冲动的折磨,但时时的疑惧也使得内心很不平静。一半是因为担心,一半也是由于皇上的阅历丰富了,德宗下了决心卸去了李晟的兵权。幸好此举没有引起大的波动,这里面李晟的明白事理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三月,册拜李晟为太尉、中书令、奉朝请,以优渥的待遇结束了李晟的戎马生涯。

在这段时间内边境情况很不好,浑瑊、马燧以及李泌都在为对付两大劲敌吐蕃、回纥而奔波。本来李晟是吐蕃很畏惧的人物。却不幸被罢兵权,很使得亲者痛仇者快,武官们为此议论纷纷。外敌当前,是战是和,皇上实在拿不定主意。.幻\想\姬? !耕-新!醉^全!这时延赏也卧病不起,德宗终于说服了李泌出任宰相。

李泌可是三朝老臣了,因为信奉道教并身体力行的缘故,似乎对人世的祸福盛衰深有理解,一向不愿做官。先帝代宗出于对他的钦佩逼着他娶妻还俗,进京入仕,但他还是不肯担任宰相。李泌的心智甚高,对人心世事的揣度十分高明,一直都能独善其身。他的精明还在于对天子的心理能够准确地把握,见机行事。随时应变,在许与不许的夹缝中游刃有余,以求得可能的最佳结果。且不论此中是非如何,这一点确实很难得。

李泌为相两年,此后是董晋、窦参并相,五年间形势尚还比较缓和。

其间的贞元二、三年左右,有一位叫王叔文的南方人来到京城长安。当然,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

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开始,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四月,久遭他人排挤的陆贽得以入相,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才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全力报效的机会,陆贽自然十分珍惜。不过,皇上却越来越消沉,其征兆是非常多疑,事事小心。陆贽在任期间为此屡屡上疏,但除了留下了厚厚一大摞奏稿之外,并未产生太大的效果。^我¨的+书~城+ ′追*蕞`芯\彰′截′

此时,在天下人的心目之中,朝中出了一位大大的奸臣,这种想法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朝野上下人人疾之如仇。要说这位万夫所指的奸佞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卢一力提拔的裴延龄,其时他正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使,主持财政事务。

德宗就像当年对卢一样,其他人越是反对,他对延龄就越是信任。天子从以往失败中总结的教训是不可尽信于人,尤其是当权宰辅,因此他同时需要有一种互相平衡互相牵制的势力来维持政局。皇上独揽大权、事必躬亲属于前者,而任用宦官主持禁军则无疑是后一种想法的结果。

目的既然不可能无限接近,那么平衡永远就是暂时的、流于表面的。这年的六月份,左神策监军窦文场借故奏罢了另一位神策统将柏良器的职务,开始专权军政,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变化。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两位年轻人柳宗元、刘禹锡考取了这年的进士。前宰相窦参被诬有谋反意图,远贬赐死。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二月,陆贽终于被贬离京。谁都知道这是因为裴延龄等奸佞的诬谮诋毁,但出于畏惧,敢怒不敢言。然而有一位怪诞之人可不理这一套,此公姓阳名城,据说是一位无所不通的饱学之士,隐于中条山修行数年,很有隐逸之名。李泌与他十分谈得来,力荐天子征召人京,阳氏坚辞不果之下,被授为谏议大夫。此时阳城闻说陆相被罢,竟率领数名有胆略的谏官去伏阙上书,力言陆贽无罪。此事轰动了朝野。

对现实的叛逆总能引起人们心中的共鸣和隐隐的快意。八十多岁的金吾将军张万福听说后跑到阳城等人立候天子的地方延英门,兴奋地大叫:“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

德宗当然大怒,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准备严办。太子李诵这时表现出了他因不在其位而具有的先进性,在德宗面前开脱,阳城这才获免,被改任国子司业,国子司业就是帝国最高学府“国学”的副长官。不料阳城在任上不久,又因保护一名以言论得罪的太学生薛约再一次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