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唐:日落九世纪 > 第29章完结

第29章完结

叔文当然不会如汲汲钻营的小人那样只关心新帝御极以后的封官赏爵,他还有着大事要办。\优-品·小~税*网/ -耕^歆_嶵¨全^此时此刻叔文其实最关心的是另外两方面,一是财政,二是军事。这是他立志兴国的着眼点所在,为了将来顺利其事,在这两方面的人事安排上就必须格外的周密谨慎。

财政方面起用杜佑,这是叔文与禹锡的共同想法,没有异议。再辅之以这方面的干才韩晔、陈谏,是最佳组合,叔文本人也极欲从此处入手,建立基础。惟一无法措手的是军队方面,因为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麻烦的。目前,中央禁军的领导权全由宦官垄断,地方藩镇暂时也找不到恰当的支持者,在这个环节上只能见机行事。

在王叔文集团里的人看来,柳、刘二人虽然暂时不能入居高位,但两人所能起的作用是很可观的。叔文的意思是他们不仅要密切地注意朝臣的动向,为今后的改革做实际的工作,而且还须在理论上继续为全面铺开的新政鸣锣开道。

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有一点叔文和其他人还是没有想到,他们中的不少人特别是柳宗元和刘禹锡锋芒太劲了!正如财物上的暴发一样,新进得势必然会引起大多数人的怨望,在讲究资历与出身的时代,这一问题的后果无疑将是灾难性的。*s^h-a.n,s.h!a+n?y¢q¨.~c!o¨m.

登基典礼结束的第二天晚上,叔文照例又在宅第中叙晤了王伾、凌准、刘、柳和其他骨干,进行他们以往一年来经常举行的磋商。事情都已按部就班,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夜已渐深。长安城天子所居,本朝厉行宵禁,眼下早已是坊门紧闭,显然是回不去了。于是叔文干脆唤侍婢端上酒来,几人且饮且谈。酒过数巡,柳宗元兴犹未已,在席间大声地朗诵起他五年前的诗歌作品《韦道安诗》来,当读道“举刀自引刃,顾义谁顾形”一句时,凌准、刘禹锡等不禁连声道好。

王叔文尽管没有多说话,但眉宇间流动的神采,掩饰不住他内心的豪情。他只是可惜吕温正巧在前一段时间里奉使吐蕃,而李景俭也因母丧去京,都不得相逢于此盛会。否则,他是一定还要和这两位最老的朋友再把未来的邦国大计仔仔细细推敲一番的。~白!马·书.院¢ +醉\新/蟑-踕/耕*新\哙¨

王叔文:乾坤一局棋(4)

新帝即位的第三天,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八日上午。

宰相郑珣瑜、高郢在政事堂一见面,表情都有点沉重。刚才宫中传来的消息说:皇上因父皇驾崩,哀毁过甚,百官的听政之请未被允许。

郑珣瑜,字元伯,早年被刘晏提拔入仕,崔祐甫为相时,入朝为左补阙。此后在地方、中央历任县令、州刺史、河南府尹、谏议大夫,去年十二月以吏部侍郎召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高郢、杜佑共为宰辅。此公在河南时政绩很著,时论有“重厚坚正”之评,确是个颇为耿介的人。此刻,这位刚直的宰相却隐隐地有些担心,不为别的,还是那个一段时间来朝廷上下都十分忧虑的问题:皇上的身体。

登基大典上谁也没有看到新帝的面容,远远而见的只是天子在垂帘之后隐约的身形。眼下百官们私下猜测纷起,假如皇上再居丧过哀,事情就更不好办。郑珣瑜想得更深了一些,他脑中时不时跳出当年高宗皇帝多病失朝而引起麻烦的故事,心中不寒而栗。

“国不可一日无君。我等应即请陛下遵照旧例,除服听政!”珣瑜对高郢道。

“那是,那是。”高郢前年以太常卿拜相,为人倒是恭慎廉洁,但过于老实持重,不大有主见。

珣瑜目的当然不只是单单请皇帝陛下除服节哀而已,他要的是皇上能够处理政务,这事迟缓不得。便又道:“如此即刻去请司徒杜公具名联奏,堂老以为如何?”本朝宰相之间互称“堂老”,他人又称之为“阁老”。称呼之间,倒也可看出对宰相的尊敬。

高郢一想,有宿旧元勋、检校司空杜佑出面最好,便立刻点头同意。

杜佑在府中会见了郑、高两人。杜佑也道:“此际情形确非一般,流言四起,人心不安,奏请圣上除服听政,尤为急务。此事就按两位阁老的意思办。至于圣上龙体……”杜佑沉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