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唐:日落九世纪 > 第63章完结

第63章完结

另一位是当年与李宗闵在考策中公开指责朝政而名重一时的牛僧孺。.k~y,a¨n¢k·s..!c_o′m?进士出身,入仕后因在那次对策中得罪了宫中,一直未得升调。穆宗即位,历任库部郎中兼知制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僧孺为官清正,亦向有声名,特别是他拒绝了宣武节度使韩弘的贿赂而被穆宗知道后,恩遇渐隆。

照理,李德裕资望较深,又为穆宗信任,出任宰相是大有希望的。但不幸的是,他是李吉甫的后代,这一无法更改的事实给他的后半生增添了无数波澜。

李逢吉第一个就不能答应。他无法忘记元和年间因息兵之议而被罢相的旧事,所以他最恨裴度,连带也恼恨主张强硬的李吉甫,更妒忌这些靠门荫入仕的功臣之后。按照逢吉的观点,正是这些自命不凡的人给国家造就了动荡的现实。李德裕在翰林院与李绅、元稹情款意洽,也是逢吉必须将其摒除的动机。逢吉是个想到就做的人,他既丝毫不掩饰他的观点,又锐意于行动,当他在去年九月将德裕排挤出朝任浙西观察使时,朝中已经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逢吉的意思在牛僧孺。·兰_兰·蚊!穴! ?无·错¨内-容-

就逢吉本人来讲,这里的原因不外乎也要上述到元和初年的那次策试中去,当时赞赏僧孺等人的考官是韦贯之。就是与他同在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前后反对淮西用兵的同志。他对那次事件的态度与朝中不少人一样,都认为是李吉甫的不是,所以对牛僧孺,逢吉的那种亲近感几乎就是天生的了。

牛僧孺自然而然地在逢吉的引举下入相,时间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的三月初七。这一天也许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四月的那次策试--包括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的那次贡举风波--到现在,历经十四年的工夫,本朝历史上一个最大的误会最终形成了,这个误会所带来的广阔而深远的后果,不久就将爆发。

皇上的病虽有了些好转,但仍未痊愈。

天子有疾,历来都是权幸者得志的最佳时机,在这种当口,谁最有权,谁就拥有发言权。枢密使王守澄当仁不让。

人们在这段时间里发现,有一个身材矮小,眼睑厚重而下垂、目不能上视的人日夜出入于守澄的官邸。+狐*恋*文!茓- +首~发?据说,此人就是郑注,是位怀揣密术的奇人,既为枢密使所亲重,也甚为皇上所厚遇。只要求他,似乎没有办不成的事,为此,他在城中的那座大宅,天天都是车马满门的。

工部尚书郑权就是一例。此公好色,蓄了众多的姬妾,可工部本非肥缺,单靠他那点俸禄自是养不起。郑权思忖,只有外放富庶地方,才能多捞一些。为了养家,郑权也顾不得什么了,便请郑注通融于王守澄。果然无多久,郑权就被委以岭南节度使。人们好笑之余,也不禁痛恨起宰臣误国来。

其实政事堂中,宰相李逢吉、杜元颖、牛僧孺三个人的话加起来都没有守澄一个人多。本朝起初有宰相轮流秉笔执事的规定,可在守澄的授意下,此时只有逢吉一人当值,竟成了常务首席。二人相结,权势膨胀,做了完全不合规矩的事,朝中重臣也无一人敢持异议。裴度终于未能在长安呆下去,已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连“同平章事”的宰相衔都没有挂。

只有翰林学士李绅不买他们的账。李绅是个有才能的清明之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翰林时,号称“三俊”。翰林学士算是内官,常受天子承顾,若得信任,其职权也就类似于枢密,并不亚于禁外的宰相。早先的陆贽号称“内相”,就是这个道理。穆宗此时就常常将逢吉的拟状征求李绅的意见,李绅的反对意见占了多数。

逢吉气在心里。但李绅身在禁署任职,又为皇上所信,一时也不太好办,最好是先把他弄出天子身边才好。这时,又是李仲言,给逢吉出了一计。

当时朝中有两个人耿直是出了名的,一是李绅,还有一个是韩愈,也就是当年裴度征讨吴元济时的部下、《平淮西碑》的作者。韩愈道德文章世所公认,尤敢于死谏,曾为宪宗贪长生而冒死上《谏迎佛骨表》,差点丢了脑袋。韩愈自穆宗即位以来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户部侍郎,是个有望之臣。李仲言的意思,此间大可利用。

一日,皇上御延英殿召对宰相。这是本朝“常朝”之外,天子与宰相面议政事的制度,天子有事商量或宰臣有事敷奏,即可举行,并不定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