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存在的特殊声波。
工程浩大,如同大海捞针。
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许多重点保护的洞窟光线昏暗,禁止拍照,只能依靠解说员有限的手电光线和游客短暂的驻足时间,用肉眼仔细扫描那宏大而复杂的画面。
飞天舞动,佛陀垂目,菩萨低眉,供养人虔诚……
那些历经千年依旧鲜艳夺目的色彩,流畅飘逸的线条,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不彰显着古代匠人登峰造极的技艺和信仰的纯粹。
秦黛声心中充满敬畏,但此刻,她只能将这份惊叹强行压下,将所有精力都聚焦于对“药师佛”形象及其相关细节的辨识上。
周九良那边,则走了一条“另类”的路径。
他对壁画艺术风格的辨别力或许不如秦黛声,但他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听觉天赋。
在每一个允许进入的洞窟内,他不是急切地扫视壁画,而是静静地站在洞窟中央,闭上眼睛。
屏蔽掉游客的脚步声、讲解员的扩音器声,甚至自己的呼吸声,将听觉的触角尽可能地延伸、放大。
“这些壁画……很奇怪。”
在一个中型洞窟(第231窟)内,他低声对刚进来的秦黛声说,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通透感,
“它们像是活的……不是视觉,是声音。
我能听到……无数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梵呗的吟唱,很遥远,很空灵;有虔诚的祈祷,带着渴望;
有千年来风沙穿过洞窟缝隙的呜咽;
还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沙沙声,像是历史本身在低语叹息……
这洞窟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共鸣箱。”
秦黛声闻言精神一振。
她知道周九良所言绝非虚妄的形容。
他敏锐的听觉能捕捉到极其微弱、常人完全无法感知的次声波或特定频率的共振。或许,这种对声音环境的独特感知,正是破解“暗格藏声”的关键!
时间在无声的寻找和聆听中飞速流逝。
午后的阳光逐渐偏斜,透过洞窟狭小的窗口或门洞,将一道道金色的光柱斜斜地投在壁画上,让那些古老的颜色瞬间变得辉煌而神圣。
光影在佛菩萨的面容上流动,仿佛赋予了他们短暂的生命。然而,秦黛声的心情却随着光影的移动而愈发焦灼。
双脚如同灌铅,脊背处的星图灼痛感越来越清晰,像是有火星在皮肉下蔓延。疲惫和失望如同冰冷的沙砾,一点点堆积在心头。
难道,先祖的线索终究敌不过千年的尘封?难道这趟敦煌之行,注定是一场徒劳?
就在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即将被鸣沙山吞噬,秦黛声几乎要放弃,准备建议明日再战时,她随身携带的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周九良压抑着激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秦黛声!快来北区!第112窟!我……我好像听到了!是齿轮……很轻,很轻的金属摩擦!就在壁画上!”
秦黛声的心猛地一撞,像是被重锤擂响!所有的疲惫瞬间被驱散。她拔腿就往周九良报出的位置疾奔。
第112窟,一个中型洞窟,以其精美的壁画着称。当秦黛气喘吁吁地赶到时,周九良正站在窟内靠近西壁的位置,一只手微微前伸,指向壁画的中央,神情异常专注,像是在捕捉空气中无形的游丝。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秦黛声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一幅气势恢宏的壁画上——正是一幅典型的唐代“药师经变图”!
壁画构图饱满,层次分明。中央主尊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托着一只造型古朴的药钵,右手结施无畏印。
慈悲的面容俯视众生。两侧侍立着日光、月光两位大菩萨,以及威武的十二药叉神将,姿态各异,神情庄严。
画面背景描绘着亭台楼阁、仙山琼阁,一派富丽堂皇、祥和安宁的净琉璃世界景象。
“就是它!”秦黛声一眼就认出了这幅图与残卷描述风格的契合度。\w.a!n-b?e¨n..,i,n!f¢o^
她强抑激动,凑近壁画,目光如扫描仪般掠过每一个细节:佛像的衣纹、菩萨的璎珞、神将的铠甲、云彩的勾勒……
试图找出任何可能的人工痕迹或机关线索。
周九良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发现的兴奋:“你仔细听,秦黛声!靠近点!就盯着佛左手托的那个药钵……
对,就是它!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