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手'教起,再教'忠、义、信'。
将士的子女免费入学,穷得揭不开锅的娃,给米粮当束修。"他翻出另一卷竹简,"还有这个,某按声韵分了二十六个'拼音',像标声调那样标在字旁,哪怕没先生教,也能自己认字。"
刘备的手突然抖了抖,羊肉汤在碗里晃出涟漪。
他放下碗,指腹轻轻抚过"拼音"二字,喉结动了又动:"好...好得很。
明日某便让简雍拨地,先在徐州城盖五所小学。"他猛地抬头,眼里有光在闪,"子元,你这是要教出一代新的徐州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次日未时,蔡邕的书斋里飘着松烟墨的香气。
这位白发大儒捧着《蒙学字课》,手指在"日、月、星"三个字上反复摩挲:"某编《熹平石经》时,总想着让经文传得远些,却没想过要让最底层的娃也能摸得到墨笔。"他抬眼看向陈子元,目光里多了几分长辈的慈爱,"这拼音法子妙啊!
某从前教学生,得口口相传,有了这个,哪怕隔着千里,也能把字音传准。"
隔壁的郑玄听得坐不住,攥着算学简冲进来:"竖式算?
某昨日试了试,算五十户的田赋,比从前快了小半个时辰!"他转头冲刘备一拱手,"使君若信得过,某与伯喈(蔡邕字)愿牵头编《大汉字典》,把天下汉字收进去,每个字都注上拼音、释义、用法!"
蔡邕抚须大笑:"正合某意!
某这就差人去洛阳,把东观阁的藏书抄录副本——"
"军师!"
急促的脚步声撞破书斋的热闹。
王越的暗卫单膝跪地,怀里的密报还沾着雪水:"袁绍在黎阳增了三千步卒,曹操的细作往徐州边界探了七回,昨夜在泗水渡口截获这封......"
陈子元接过密报的手顿了顿。
他望着雪光里暗卫发梢的冰碴,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突然清晰起来。
书斋里的墨香还未散,蔡邕和郑玄的讨论声还在耳边,可窗外的北风突然卷得更急了,像在提醒他——这乱世里,连最纯粹的理想,都要裹着刀光生长。
"辛苦你了。"他声音平稳,指尖却轻轻叩了叩案几。
王越的暗卫退下时,他瞥见密报边缘的火漆印,那抹暗红像极了昨夜渔村梁上晃着的红绸。
喜欢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