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 > 第158章 儒道反扑,暗潮汹涌

第158章 儒道反扑,暗潮汹涌

案几上的奏疏展开时,殿外的梵唱正飘过高高的飞檐。_狐/恋,闻_血? ,无?错*内!容/

陈子元的指尖刚触到绢帛,便觉出不对——寻常奏疏用的是竹简写本,这卷却裹着杏黄绫子,是太学博士联名的规格。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念到第三行,喉结猛地滚动,指节将绢帛攥出褶皱。

三年前在徐州,他推行算学、格物入郡学,断了多少儒家学馆的香火?

那些老夫子们在孔庙哭嚎的模样还在眼前,如今竟敢借着新得势的势头反扑。

"子元。"刘备的声音像浸了冷水的玉,"王越今早送来的名单,在锦盒里。"

陈子元抬头,正撞进刘备深潭般的眼底。

汉中王指节抵着案角,指腹有常年握剑磨出的茧,此刻却在案几上缓缓画着圈——这是他焦虑时的旧习,当年在新野被曹操追得夜不能寐时,也是这样。

锦盒打开的刹那,陈留蔡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的族徽依次跃入眼帘。

最上面那张纸,墨迹未干,赫然是蔡邕的亲笔:"今圣朝初立,当正视听,非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蔡伯喈?"陈子元捏着那张纸的手微微发颤。

三年前在临淄书院,这位大儒还握着他的手说"格物致知亦是圣人之学",怎么转了性?

"昨日他让人送了盆兰草到后苑。"刘备摩挲着茶盏边沿,"兰草根下埋着片竹简,写着'非吾本意,势不得已'。"

檀香在殿中缭绕,混着窗外飘来的辣椒香。

陈子元忽然想起蔡邕那白得发亮的鬓角——老儒上个月还写信问他,能不能在凉州建座书院,教胡商子弟识汉字。

原来那些温和都是表象,真正的刀藏在联名奏疏里。

"他们怕了。"陈子元将名单拍在案上,"算学馆的学子能算粮道、测城高,医馆的小子能治时疫,连军阵里的伙夫都捧着《农书》学肥田。

儒家千年传下来的'唯有读书高',要被咱们的'百工皆可学'砸个稀巴烂。"

刘备的目光扫过舆图上那些红圈——交州的商港、西域的驼队、夷州的茶园。"罢黜百家容易,可咱们的商队要和胡人说算术,医官要教羌女认草药,总不能让博士们的《春秋》压过这些。"他顿了顿,"子元,不可轻动。,咸?鱼\墈¨书,徃? /勉?肺\跃,毒+

这些世族盘根错节,杀一个蔡氏,能蹦出十个荀氏。"

烛火在青铜灯树里噼啪作响。

陈子元突然笑了,那笑里带着点寒刃出鞘的锐:"使君记得当年在新野,咱们怎么分化曹仁的部将?"他抽出腰间玉牌——那是荡寇将军的虎符,"儒家要的是文权,可军权在咱们手里。

参与联名的将领,这三个月的调令我扣下;没联名的,明日就升偏将。"

"好个借刀杀人。"刘备抚掌,眼里有了点当年在长坂坡的亮,"文臣要清议,武将却要看军功。

等他们发现跟着咱们能打胜仗、封侯爵,谁还肯为几句'圣人之言'拼命?"

殿外传来靴底碾过青砖的声响。

王越掀帘进来时,玄色暗卫服还沾着夜露,腰间铁尺泛着冷光:"将军,太学那边的动静都记在账上了。

蔡博士的书童今早去了荀家,司马家的管事买了二十车竹简写经。"

"盯着蔡邕。"陈子元将名单递给王越,"他若再送兰草,连花盆一起呈上来。"他又扫了眼案头的奏疏,声音放软了些,"对了,让暗卫去各郡学转转——那些学算学、医道的孩子,该给他们发些笔墨纸砚。"

刘备望着他转身时衣摆扫过的舆图,忽然明白这年轻人的算计:军权是刀,学馆是根,等那些孩子捧着新学课本长大,谁还会记得"罢黜百家"的旧话?

殿外的梵唱又响了,混着厨房飘来的辣汤香。

陈子元望着檐下新挂的铜铃——那是昨日张飞从阆中送来的,说是用缴获的羌人兵器熔铸的。

风一吹,铃音清越,像极了市井里报童的吆喝声。

他忽然想起前日在市集看到的景象:几个穿粗布短打的小子蹲在墙根,争着看个识字先生用炭笔在墙上写"米价三文"。

要是能让这样的字,刻在每个郡县的墙上...

"使君。"陈子元转身,眼里有星火在烧,"明日让陈震去趟成都。

我记得他说过,民间有些手艺人会雕版印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