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古典白话合集 > 百家公案 第41到50

百家公案 第41到50

但凡有不明之事诉至台前,皆能顷刻间决断,如日出冰融般清晰,六房小吏哪个敢怀私心?皆执卷侍立,唯听号令。

一日,包拯公事之余,退居后廨铭心亭批阅案卷,廨后紧邻小荒池。时逢梅雨季节,将近黄昏,包拯端坐椅上,左右执烛侍立。.k¢a′k¨a¢w~x¢.,c·o*m¢检视数宗案卷后略感困倦,便凭几而睡。忽闻小荒池中群蛙相聚,一时间喧闹不止。包拯被吵醒,问左右:“何处如此喧闹?”左右近前回禀:“廨后有小荒池,恰逢夏雨初停,园圃新晴,群蛙聚集喧闹,并非人声。”

包拯听罢道:“这些虫豸何不到远处栖息,却在此嘈扰我?”即刻差人唤来司吏周礼。彼时周礼正在家中与故人饮酒,酩酊大醉,听闻包拯传唤,慌忙赶至廨后拜见。包拯吩咐:“你将我这示帖贴于小圃粉墙,晓谕池中群蛙,再不许在此喧闹,妨碍我在廨后审阅卷宗。”周礼领命,却将包拯的戒谕文书收在房中。他酒醉未醒,直睡到天明才进衙听候,早已忘了晓谕池蛙之事。

过了数日,本道传来文书,命本府审录重犯解京奏请定罪。公吏禀报包拯,包拯吩咐打扫后廨,当夜秉烛在厅上审卷。他执笔看卷,不觉捻须三叹,面色怆然。黄胜、李宝在旁见状,上前禀问:“公相为何看卷停笔?有何缘故?”

,!

包拯道:“你二人随我已久,说与你等无妨。今本省有文书来,命审重犯解京奏谳,我甚不忍。你等见我执笔未落,实因怜悯犯人,若成案卷解京,生死便在此一决,故而沉吟。”黄、李二人听罢,叩伏阶下道:“公相有天地般仁心,即便处决犯人,其死亦无怨言,今既有此善念,愿公相子子孙孙封侯不绝。”话未说完,忽闻后圃池中群蛙喧闹之声比前日更甚。包拯诧异道:“日前已戒谕过,叱令小虫不许在此喧嚷妨碍公务,今夜为何又如此?”即刻唤来周礼质问。周礼这才想起忘晓谕之事,恐被责罚,便谎称:“已领命将帖子晓示,不想这些蛙依然如此。”包拯怒道:“人尚遵教化,此等虫类竟敢违我号令?”遂取来笋壳,剪成数百只小枷,批道:“不遵约束,枷号示众。”差黄胜将这些枷撒向后圃小荒池中。

次日包拯升厅,忽见数十只大青蛙,各自头顶一枷,排列伏在阶前,似有诉冤之状。众人见状称奇。包拯思忖:“此必是周礼未将戒帖晓谕之故。”遂唤周礼对质,周礼仍推脱不认。群蛙竟齐跳上公堂,围定周礼。周礼惊惧,只得供认当夜酒醉,忘将戒帖晓谕的实情。包拯怒道:“你身为执事,贪酒忘公,连累虫类。”当堂判周礼违法,发往河南某卫充军。至今流传“因蛙问军”的典故,即为此事。包拯令公吏解去群蛙身上的笋壳枷焚烧,将其放归池中。当夜包拯梦见四十个青衣人伏在阶下,口称感恩而去。醒来后才忆起,这些青衣人正是所放之蛙。自此公廨后半夜寂静,再无蛙声喧闹,至今依然。这真可见包拯恩德惠及微物,且不徇私包庇玩法的小吏。

第四十四回金鲤鱼迷人之异

断云:

千年灵鱼惑人心,前世姻缘终判定。

若非包公明如镜,谁人能除此妖精?

话说扬州城东门有个书生,姓刘名真,字天然。他自幼聪慧好学,苦读儒家经典准备应试。无奈父母双亡,家道中落,至今未能婚娶。但他仍笃志寒窗,甘守清贫,一心只盼考取功名。宋仁宗皇佑三年,朝廷开科取士,刘真听闻后即刻收拾行囊,前往东京应试。怎奈盘缠短缺,路途耽搁许久,等他赶到京城时,科场早已关闭。刘真叹息道:“我命太薄,竟错过应试机会!”他收拾剩余资财,还有十来贯钱,便在开元寺租了间僧房继续研读。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年末,上元佳节将至,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离城三十里通漕运处,有个叫碧油潭的地方,水深万丈,潭中有条修炼千年的金鲤鱼成了精。它往常常化作女子,在岸边迷惑过往客商。那日夜晚,鲤鱼精出潭赏灯,吐出一颗宝珠,化作十七八岁的丫鬟,手擎灯笼,缓缓入城。当时三街六市笙箫遍地,士女往来如织,但见楼台上下灯火相映,车马行人络绎不绝。鲤鱼精款步而行,路过蕊花台前,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它只顾游玩,竟忘了返程。将近五更,天色将明,鲤鱼精怕显露原形,便躲进金丞相后花园的大池中。这妖怪颇具神通,小则可藏于一杯之水,大则江河也容不下它。元宵过后,鲤鱼精留恋花园内百花争艳,迟迟不愿回潭。

恰逢金丞相之女金线小姐带侍女来园赏玩,见东架瓦盆上一丛红白牡丹格外可爱,便让侍女摘下观赏,随后倚着池阁栏杆饮酒。忽见池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