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社会风气开放,人们穿着讲究、时髦,引导各国时尚。+零+点¢墈·书+ `追`嶵_芯~蟑/节/在外人看来,邯郸人很时髦,连走路的姿势都非常优美,成为追求新潮流的各国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有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据说燕国有个风流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姿态优美大方,于是来到邯郸专门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不过他只是学形式,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当然,这个故事是个寓言,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第4节:第一讲 弃商从政“奇货可居”(4)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邯郸确实是个非常繁华,令人神往的地方。
吕不韦起初在邯郸做买卖,赚了钱,但他不愿再到别的地方去了,邯郸的繁华令他难舍难离,邯郸的各种消息多,有助于打听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他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还娶了一位当地的女子,史书说她是“豪家女”——豪家即“大家”,是有钱的人家,却不一定“贵”,不一定有地位。′狐\恋.文,血? ?已′发^布·最~芯-彰,节-这个女子美丽动人,非常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名字叫赵姬(也叫邯郸姬)。这个女子对吕不韦的一生起了重要作用。
吕不韦不是那种只知道享受的公子哥,他有自己的长远打算,要干一番事业,做既富且贵之人。所以,他在邯郸一直打探着各种信息,分析天下的战争形势和政治形势。
在邯郸,他经过打探、分析,终于发现了一件一本万利的货物;发现了可以进行投机、进而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
为了验证自己的选择是否准确,也想听听父亲这个老商人的意见,他急急忙忙回到濮阳,见到父亲,《战国策》记载了他和父亲一段颇为精彩的对话。
吕不韦问父亲:“耕田之利几倍?”意思是,耕地可以获得几倍的利?
其父亲是商人,对利润的概念十分精通。脱口而出“十倍”。·3!0-1^b+o′o+k`..c!o-m*
吕不韦又问:“珠玉之赢几倍?”意思是贩卖珠宝玉器有多大的利润?父亲又答得很干脆:“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意思是,如果立一个国君,能赚多少利润?
精通商道的父亲没有想到吕不韦把种地、经商和搞政治放在一起论价,而且定立国君与前两项也根本没有可比性,搞政治获利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于是说道:“无数。”没想到,父亲的回答正是吕不韦所要的答案。
吕不韦松了一口气,说道:“ 现在拼命劳动,还不能获得饱暖,如果定立国君成功,不仅一生衣食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以泽及后世,我现在就想做这笔生意!”吕不韦和父亲的对话,其语言完全是商人式的,即一切以赢利多少来衡量、判断,他的父亲对话非常简练,一共说了六个字。吕不韦的问话却包含了他个人独特的价值观,他把定立国君与耕地经商混为一谈。这意味着:
1、赢利至上,种地、经商为了赢利,搞政治也要赢利。吕不韦要弃商从政,追求“无数”倍的利润。
2、吕不韦已经发现可以用来投机的“商品”了。
我们知道,精明的商人追求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且善于捕捉时机。在吕不韦看来,世间万物都可以变成商品,或出卖,或交换。
吕不韦迅速辞别父亲,回到邯郸。他踌躇满志,要开发、打造、经营他发现的商品去了,要正式由商海上岸进入政坛了!
四
吕不韦认为这个可以作为“商品”的,可以获“无数”倍利的是谁呢?——他就是秦国的公子异人。
秦国人异人为什么在赵国国都邯郸?
原来,他是作为“质子”派到邯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