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大纵深战役理论 > 第6章完结

第6章完结

特里安达菲洛夫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红军中由连长逐级升至旅长,1923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后,历任工农红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军长兼政委、工农红军副参谋长,是具有丰富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著名军事理论家。!2!巴?看!书¨旺· \追·醉*芯*璋,結~他曾在图哈切夫斯基领导下工作,热情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思想,并在实践中落实、贯彻。1929年,他以工农红军副参谋长的身份写了关于在进攻战斗中使用坦克的报告,提出按行动距离将坦克编成三个成纵深梯次配置的坦克群的设想(前面已述)。这种使用坦克的方法,实际上是图哈切夫斯基关于借助坦克、远战炮兵、航空兵和空降兵对敌人实施同时大纵深杀伤思想的具体化。这个报告与前面说过的图哈切夫斯基在1928年写的报告一起,被视为最早阐述大纵深战斗思想的两个文件。1929年,特里安达菲洛夫在著名的专著《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中强调,使用各种坦克群(坦克梯队)、强击航空兵和远战炮兵对全战术纵深实施突击,是组织和实施现代战斗的崭新形式,也是达成战争目的的最坚决的战略手段;正确解决战役法发展问题,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性,向各种条件“所能容许的最大纵深发展决定性的突击”。-山?叶′屋- ¢耕,薪·醉~全-该书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1年,特里安达菲洛夫在因飞机失事遇难前几个月,又向工农红军司令部呈送了《军队改建后战术和战役法基本问题》,再次以提纲形式阐述了关于大纵深战斗和战役特点的基本观点。特里安达菲洛夫如此执著地坚持大纵深理论,理所当然地被称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叶戈罗夫1901年参加沙俄军队,逐级升至上校团长。1918年参加红军后历任集团军司令员、方面军司令员、军区司令员等要职。1931—1937年一直担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和总参谋长。1935年与К.E.伏罗希洛夫、M.H.图哈切夫斯基、B.К.布柳赫尔、C.M.布琼尼等五人被首批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作为中央指挥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叶戈罗夫积极支持大纵深作战思想,具体负责有关学术讨论、教材修改和各种演习。他本人也就这一理论发表了许多见解,1931年曾在军事学院作了关于“大空间战役”的报告(当时他称大纵深战役为“大空间战役”)。他的最重要贡献是在1932年代表红军司令部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法》报告提纲。¨秒¨蟑\結+小,税+枉_ ^唔?错/内\容?该提纲论述了30年代苏联军事学术若干最重要问题,并使大纵深作战思想和原则首次成为官方观点。他在对战术和战役法的重要问题进行阐述后得出结论:“当代基本问题是同时向大纵深展开战斗行动。这一问题无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役法上都是中心问题。”不久,以该提纲为基础制订了《关于组织大纵深战斗的临时指示》,于1933年2月作为守则下发部队贯彻。

伏龙芝军事学院和以后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的领导和教研人员对研究和推广这一理论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大纵深战斗构想正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首先得到了承认。早在1930年初,该院就根据大纵深战斗新原则进行了图上和现地战术作业。该院战役系和以后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战役法教研室的诸多学者,特别是担任这两个单位负责人的Г.C.伊谢尔松,对大纵深战役理论教学和研究做了很多工作。

伊谢尔松1924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曾任师长、总参谋部副处长、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1936年起任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战役法教研室主任。由于身居重要教学岗位,他对创立和具体论述大纵深战役理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在1931年写的《战役法的演变》和1933年写的《大纵深战役原则》两本著作中,系统研究了大纵深战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932年,军训部长A.И.谢佳金给予《战役法的演变》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很有教益,为战役思维提供了有益的创造性的范例和正确的方向”,“是对这一伟大事业的第一个和极其宝贵的贡献”图哈切夫斯基1936年也给了肯定的评价,认为书中阐述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就连德国杂志《军事周刊》也在1935年发表文章,认为伊谢尔松在《战役法的演变》一书中阐述的思想具有创新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