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问胡佛总统时,先呈上拟好的问题。-x~i*a-o¨s?h_u·o?h¨u′n*.\c*o!m?偶尔他会纡尊降贵进行回答,当然都是书面的。渐渐大萧条(Depression)的重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胡佛干脆拒绝回答所有的问题。他的新闻秘书确实曾间或向记者们建议,在没有和白宫新闻署核对之前,报道中最好不要用财政危机、失业等字眼。有的人认为这已接近新闻检查制度。于是怨声鼎沸,促使白宫退缩,大多数新闻界人士对胡佛先生感到失望。在就任总统之前,他是个颇受尊敬的人物,干练的行政人才,享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饥饿的世界供给粮食的盛誉。事实上胡佛的好名声是华盛顿的记者们为他树立的。赫伯特胡佛外表看来倔强、正经,颇有总统风度。在就职前他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源,易于接近,能够变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漏洞。但是,早在大萧条之前,1928年竞选总统时,胡佛就变了。好像他竟脱胎换骨,成了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再与采访记者交往过密已不合他的身份,这类交道应该由他授意的办公室去打。对其统治下的政府,他挑三拣四,算是一把好手。
大萧条日益严重,胡佛也变得内向。他力不从心,无法对付可怕的时局变化。¨b/x/k\a~n.s`h*u_.¨c.o\m.政府命运多舛,把他钳制得无法动作,他变得暴躁,心怀敌意。自己的差错却责怪记者,甚至指责日益减少的支持者,好像大萧条的艰难时事是这些人的过错,经济上的大混乱主要是一个公众关系问题。关于他的报道使他惶恐不安,他对新闻记者也大张挞伐。“他明白报纸创造了他。他也很容易想到,报纸也能毁了他。”华盛顿一位优秀的记者保罗安德森(Paul Anderson)这样写道。总统和新闻界的摩擦、口角越来越多,而且大多发端于小事。例如,一次,一位记者报道了一位海军陆战队的卫兵在守卫胡佛钓鱼时被狗咬伤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兴师动众的大调查,寻找泄露消息的人。那个年月,对国家是艰难岁月,对总统本人亦是多事之秋。整个国家经济崩溃,全国人民盼着胡佛拿主意,定良策。而总统却束手无策,有口难开。在执政的头一年中,他举行了二十三次记者招待会,发布了八份书面声明。执政最后一年,正当全国急需和他直接对话,需要一个领导中坚,一个坚强的声音时,他只举办了十二次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二十六份书面声明。
------------
前言(三)
------------
华盛顿最伟大的新闻制造者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改旧风。*鸿,特/晓_税′王· +耕.薪^嶵/全^他是华盛顿从未见过的最杰出的新闻制造人。恰逢全社会作好准备,迎接广泛的政治经济变化时,他登上了政治舞台。这种局势加强了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而他则加速了这一变化的进程。旧的秩序,垮掉了;旧的制度,瓦解了;旧的神话,破灭了。他将创造出一套全新的秩序。这个新的秩序将介入并管理和调整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在他的统治下,华盛顿成了中心,它决定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决定生产的产量,决定人们的衣食住行。在他到来前,联邦政府瘦小而胆怯;而到他去世时,联邦政府已变得无所不在了。正因为政府渗进了一切领域,华盛顿一变而成为报纸电讯的主要的内容。它是权力的所在,也是新闻的源头。
罗斯福作出许诺,每周举行两次记者招待会,他信守诺言,招待会定期举行,令人刮目相看。第一届任期中,招待会次数为三百三十七次,第二届任期三百七十四次,第三届任期二百七十九次。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1934年发出的华盛顿新闻,是1930年胡佛时期的四倍,联合通讯社电讯系统发出的国际新闻四分之一来自华盛顿。突然间,所有一切都加快了速度,节奏越来越快,各种事变层出不穷,政府机构激增,情报来源日盛,新闻人物和事件如雨后春笋。“你们的嘴已经填满了。”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结束时这样说,“快跑。”他们确实在跑,没有时间耍弄文明棍,没有时间惹麻烦,没有时间摆弄名片。世界已经改朝换代。大萧条所留下的是权力空白,而罗斯福操起了权柄,新闻界人士将成为他的主要工具。
天啊,难道他能制造新闻!每天白宫都要传出两三条新闻。他打算把整个联邦政府化为己有,成为他每一个神奇念头的应声虫。他成功了。在这个奋斗过程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