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ard Edwards)玩牌时,比别人多喝了几杯。只要总统增加赌注,他必跟着加码,好像在执行《论坛报》编辑的反罗斯福方针似的。可牌又打得不好,罗斯福盘盘皆赢,而爱德华兹却毫不在意。“麦考密克(Robert R.McCormick,《芝加哥论坛报》的发行人)上校的钱比该死的新政(与牌字谐音)的钱强多了。”麦金太尔在旁观看,略感惊诧,向别的记者示意,将爱德华兹弄走。罗斯福挥手把麦金太尔赶开。罗斯福不停地取走上校的钱,却一点也不急于赶走这些人。
罗斯福有力地控制着他的新闻队伍,部分是因为他深谙控制术。记者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社会成员,他手中擎着他们的希望,正如广大读者的希望在他手中一样。大萧条的年月,惨淡凄凉。记者和其他人一样是企望着一位救世主,期待他的成功,期待新政昌盛。总统就职日,大雨倾盆,到处泥泞不堪,丝毫不减人们对新时期的热望。《时报》的特纳卡特利奇(Turner Catledge)沿着游行路线前行时,低头看见一枚一角的镍币。他拾起钱说,“现在,我明白万物正在复苏。”此时此刻,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复苏的象征。对过去的怀疑,产生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优势,罗斯福从这里起步。当然,优势不仅仅来自怀疑。他很有本事,一旦执政,就用无可匹敌的压力迫使新闻界人士和自己保持同步。孤立任何一个提出刁钻古怪问题的记者,把他搞得滑稽可笑。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前排就座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他们全是罗斯福的人。一有隽词妙语,他们就哈哈大笑,人们把这些人称做痴笑俱乐部。毫无疑问,总统卓有成效地利用着这些人,不仅能使潜在的持不同政见者迅速感到总统利嘴的鞭挞,也可以让他们听到出自同事的讥笑。1937年,《时报》记者鲍勃波斯特(Bob Post)曾发问:总统是否考虑第三次出任总统?罗斯福回答:“去,坐到那头的角落上,戴上劣等生的圆帽。”全场大笑。另有一次,《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的约翰奥唐奈(John O誅onnell)写了一篇孤立主义的文章,把他气火了,总统奖给他一枚铁十字勋章。总统和《时报》的阿瑟克罗克(Arthur Krock)长期不和,一次费利克斯贝莱尔问了一个他不喜欢的问题,罗斯福回答:“我敢打赌,小阿瑟通宵未眠,坐在那儿编造答案。”引得哄堂大笑。还有一次,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做长篇演讲,措辞激烈,抨击大出版商。这是一个颇受欢迎的题目,而贝莱尔却昏昏欲睡,总统突然大声道:“贝莱尔!我不在乎你代表哪家报纸!是我容忍你呆在这儿的。既然在这儿,你就得做笔记!”对贝莱尔来说,美国总统对他大喊大叫,使他难受得撕心裂肺。这类事并不多,却足以提醒常驻记者,不论他们之间是否定有成规,气氛是否亲昵,这儿的主人是他,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1942年选举之后,理查德哈克尼斯(Richard Harkness,当时为合众社工作)连夜写了一篇报道,其中有关于罗斯福投票选举顽固的民主党候选人的内容。第二天哈克尼斯正坐在其他记者中间,怒气冲冲的罗斯福把他找出来。“你破坏了选票保密制度!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公布我参加选举!竟敢说我投票赞成顽固的民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