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 > 第26章完结

第26章完结

------------

纽约时报人:詹姆斯•赖斯顿(五)

------------

拒绝买下《世界晨报》

《纽约时报》处在令人羡慕的位置,这是一个中心位置。¨k`e/n`k′a*n*s+h·u′.¢c¢o^m/在那党同伐异的年代,人们认为这家报纸是非党派的。而那种无党派的观念,正是当时那些比较现代化的受过教育的美国青年认为自己应具有的风格。这场战争使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直接地参与了世界事务,统治阶级正好需要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远在奥克斯早期经营这份报纸的时候,人们就称这份报纸为:老板是犹太人,编辑是天主教徒,读者是新教徒。虽然这种说法是准确的,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些开始发生了变化;新一代犹太人成了《纽约时报》的读者,使得报纸的实力更为雄厚。这些新读者中许多人尚未受过高等教育,然而就他们对世界事务严肃认真的态度、自身的文化程度以及尤为突出的望子成龙的愿望而言,他们仿佛就像已经具备了高等教育水平一样。对于他们来说,高等教育是最现实的。即便还有什么疑虑和敌意的话,那是因为来自故乡国土的他们或他们的双亲在某些方面仍然和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优_品?暁`税-徃~ /追¢嶵·歆¢蟑_节^在那到处依旧令人吃惊地充斥着地方色彩的粗俗新闻的年代,他们却容许《纽约时报》的编辑去出版一份国际性的大报。这对于一份严肃的新闻报纸的编辑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恩赐。新一代犹太人的存在意味着《纽约时报》能够形成她自己优秀的风格——这就是《纽约时报》的严肃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30年代是《纽约时报》巩固自身地位的年代。《世界晨报》(Morning World)这份曾经在普利策主办时兴盛得有如中天之日的报纸现在已不复存在了,这是由于经营方面的失败所致。1930年的一天,普利策表示想把《世界晨报》几乎是无条件地奉献给奥克斯,并告诉他这桩买卖即刻就会给《纽约时报》带来一百万份的晨报发行量。但时值经济不景气时期,手头拮据,奥克斯对报纸的读者们自有他的独到见解。他拒绝了普利策的建议。事实上,即使是作为一份礼物他也不想要《世界晨报》的发行量。他并不认为大量的读者会改弦易辙;毕竟,在过去读者们曾有无数的机会成为《纽约时报》的读者,然而他们放弃了这些机会。如果他们改订其他报纸,他猜想他们会成为赫斯特的《美国人报》(American)的读者。`鸿\特-暁!说~惘! ¨已¨发?布,醉^薪~漳!結?他认为如果再增加这份《世界晨报》就很可能成为累赘,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广告成本,从而破坏他整个经营系统的协调性。于是他决定仍旧维持原状。(后来,当《世界晨报》停业时,奥克斯在一次编辑会上预言《纽约时报》将会从普利策手里获得七万五千多名日报读者和十多万名星期日版读者。他的预言是相当准确的。《世界晨报》的倒闭丝毫没有损及《纽约时报》的发行额。)那时他周围的报纸都濒临倒闭的境地。1927年的经济大萧条来到之前,纽约有十二家报纸,布鲁克林有三家报纸,而今这些数字在急剧地下降。有着广泛的深谙世事的读者们的《纽约时报》牢牢地抓住了零星商品类的广告业务,当《世界晨报》倒闭时,《纽约时报》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在刊登分类广告上它取代了《世界晨报》的领导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分类广告的领导地位是任何报纸均为之争夺的目标,因为刊登分类广告是费力不多却获利匪浅的事情。《世界晨报》倒闭的初期,为了不使他们自己的报纸“开天窗”,为了填满他们自己报纸的版面,某些报纸竟然完全一字不漏地再版《纽约时报》的分类广告。

于是,年复一年《纽约时报》在晨报市场的地位更为巩固,而其他报纸的地位则日趋衰落了。广播在开始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无线电收音机在冲击着午报的发行量,像赫斯特的《新闻报》这样的报纸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到30年代中期,形势已完全明朗化了,《纽约时报》注定要与另外一家严肃的晨报《先驱论坛报》相竞争,这家报纸在格调上和《纽约时报》相类似,像《纽约时报》那样,这家报纸也强调出色的报道,但这份报纸由于工作人员太少而显得过于紧张。到20世纪40年代初,人们猜测两家报纸中仅可能会有一家存在下来,要么是办得好而保守的《纽约时报》,要么是办得好而不那么保守的《先驱论坛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