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德国的大洋舰队被比它强大得多的英国主力舰队封锁在海港里的时候,德国潜艇却悄悄而又很经济地取得了大洋舰队从未期望过的显著成就,这就是它们几乎使英国屈膝投降。*x-i,n_x¨s¨c+m,s^.¢c\o′m\英国以往一直担惊受怕的事情,现在以一种想象不到的方式实现了。过去的海盗船所干的勾当并不象德国潜艇干得那么多,而不友好的法国巡洋舰和鱼雷艇也不能与之相比。英国海军部过去一直担心的远距离封锁,现在正由一种新式武器来实施。然而,目前对这种武器还毫无办法。最终只能求助于一种古老的补救办法,组织护航队(在下一章中将比较详细地谈到)。采用这种办法可以大大地减少舰船的损失。但是回顾起来,很奇怪,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却没有被广泛地接受。许多高级军官似乎相信,德国潜艇已经被具有进攻性的水面舰艇巡逻以及由很多临时征用的小型民船所进行的搜索打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对潜艇的情绪变得强烈起来。当时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贝蒂海军上将,曾经这样写道:“如果是较弱的国家在战争中使用潜艇,那么,这就是一种破坏文明与人道法则的倾向。”当时都认为,世界舆论是反对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的。当时的德国海军统帅部看来也没有这个打算,德国在30年代重新武装时没有大量地建造潜艇。在战后的年月里,英国海军部曾不止一次地建议:取消作为一种战争武器的潜艇。¢u~s^i-p′m~a*x!.¨c¨o+m?1936年,德国甚至表示赞同《伦敦海战草约》。根据这个“草约”,潜艇必须遵守“海上战利品规则”。很清楚,这些规则将使德国潜艇袭击商船的行动不能实现;而遵守《伦敦海战草约》,潜艇就得在白天并且要在水面上实施攻击。这样一来,潜艇就会变成武装商船的靶子。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发明了一种高度机密的、用来探测潜艇的水下设备——起初叫防潜仪,它被认为是用来彻底地根除潜艇威胁的有效设备。防潜仪的出现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从设在舰船龙骨上的一个圆盖里向水下发射声波,当声波碰到一个足够大的金属物体(如一艘潜艇的壳体)时,声波就会被反射到设在舰上的接收机上。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强迫声音在水中进行传播是很难的,要传播大于一两英里以上的距离就需要大量的能源。在防潜仪早期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以及其他有关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直到1939年,防潜仪还不象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有效。况且,皇家海军的小型反潜部队还处在胚胎阶段,而分配给训练防潜仪操作手的时间是很不够的。所以,这时的反潜训练是不实用的。另外,在反潜武器的研制工作中也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仍然携带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深水炸弹。因此,操作得很好的潜艇仍然可以规避,即使被探测到了,也可以跑开,避免挨打。_幻¢想!姬` ?已~发*布-醉?鑫?漳¢节-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隐约可见时,人们有许多理由认为,这时的德国潜艇与水面袭击舰(不管是大型的装甲巡洋舰,还是用商船改装的无数的辅助巡洋舰)相比,对盟国商船所构成的威胁要小得多。我们在前一章中已经看到,英国海军部一直被水面袭击舰所困扰。因此,英国海军的计划及其军事部署也都是根据此威胁来制订的。
在1939-1941年的第一阶段海战中,护航队立即在通往英国岛屿的西边航线上出现了。但是,其他航线上还没有。德国很快就开始了无限制潜艇战,虽然在开战的头一天,德国潜艇曾违令击沉过一艘名叫“阿典尼亚”号的客轮。当时,德国潜艇部队总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只不过部署了56艘潜艇,还不如英国的潜艇多,而且,在这56艘潜艇中,能到远洋去的还不到一半。在战争的头一年,德国潜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战果。法国于1940年6月沦陷以后,德国就在法国西部建立了潜艇基地。它的潜艇再也用不着通过多佛尔海峡或者往北绕过苏格兰而进入大西洋了。这样,德国潜艇用不着冒很大的危险去抢占阵位,它们的巡逻也相应地更为有效了。
1940年10月,邓尼茨采用了他自己早在1917年就设想过的“狼群战术”。到了1941年,这种战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狼群战术”指的是把很快调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