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古典白话合集 > 百家公案 第41到50

百家公案 第41到50

秉烛默坐,心想:“寺门底下为何会有妇人死尸?纵使外人作案,也该埋到别处。莫非是寺中僧人不良,谋杀此妇,无处掩藏,才埋在树下?”

包拯思忖良久,至二更,不觉困倦,伏在几上睡去。忽梦见一青年妇人,哭拜阶下。包拯梦中问:“哭者是谁?有何冤情?”

妇人道:“妾乃城外五里村人,父亲姓索名隆,曾当本府狱卒。妾名云娘,今年正月十五元宵夜,与家人入城看灯,夜深时偶失伙伴。行过西桥,遇着一个后生,说是与妾同村,指引妾身回去。行至半路,又来一个和尚。妾在月下看见,即欲走回城中,被那先来后生从袖中取出毒药扑入妾口中,妾不能言语,竟被二人拖入寺中。妾知他们欲行不轨,思量无计,适见篱上一竹签,拔下插入喉中而死。他们将妾随行首饰尽皆搜去,把尸埋于树下。冤魂不散,今遇太尹到此,特来分诉。乞为伸理,妾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告罢离去。包拯梦中正待再问其人姓名,不觉醒来,残烛犹明。起身徘徊间,见窗前遗下一只新皂靴。包拯计上心来,暗道:“此冤能明了。”

次日升堂,包拯不与他人说知,唤过亲随黄胜吩咐:“你装成皮匠,将此皂靴挑在担上,往白鹤寺各僧房出卖。有人来认,即来报我。”黄胜依令来到寺中,称叫卖僧靴。正值各僧闲来无事,齐来看买。一少年行者提起新皂靴看了良久,道:“这靴是我日前让皮匠在寺中新做的,藏在房舍中未穿,你如何偷来在此叫卖?”黄胜初与之争辩,及行者取出另一只来对,果是成双一样的。黄胜故意大闹一场,被行者和众和尚夺去。黄胜忙回衙禀报包拯。

包拯即差公人,围绕白鹤寺,捉拿僧人,没一个走脱,都被解入衙中。包拯先拘过认靴的行者,严刑审讯谋杀妇人根由。行者不肯招认,包拯从袖中取出诉状,令司吏读罢,道:“分明是你同一伙逼死妇人,还敢抵赖。”即令用枷严刑拷究。行者心胆俱裂,不待用刑,从实招出逼杀索氏情由。

包拯将供词整理成案卷,当堂判道:“行者与同谋和尚二人,用毒药逼死索氏,押上街心斩首示众;同寺僧员知情通谋,事未发露,发配险恶州郡充军。”判讫,满城老幼无不称快。后来包拯回京,将此事奏请仁宗,仁宗大加钦奖,下敕有司,为索氏修坟并旌表。可见包拯英明如日月,妖邪不能逃其洞察,使索氏之冤得以昭雪,且惩戒后人不敢肆意作恶。

第四十六回断谋劫布商之冤

断云:

蝇蚋抱冤围马首,贼徒伏法事昭彰。

包公断案明如镜,千载流传美名扬。

包拯巡视地方时,秉公断案,为蒙冤者洗雪,将无罪者释放,百姓欢欣雀跃,沿途歌声不断。启程之日,济南父老与公吏送至南门,在岸边设下饯行宴席。酒至半酣,包拯对众父老说:“我奉皇命巡视府县,只为了解民情、解决百姓疾苦。你们作为百姓,今后要安分守己、各谋生业。有子孙的要教他们读书,有田产的要教他们务农,不要像之前白鹤寺的僧人那样不守本分,最终获罪,到那时后悔也晚了,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离开之后,你们要以先前的事为戒,不要再自陷囹圄。”父老们听罢,都拜伏在道旁,回应道:“一定谨遵您的教诲。”

,!

饮罢酒,包拯登车启程,送行的百姓洒泪而别。包拯一行在返回东京的途中,只见仆隶低声前行,不敢大声喝道,生怕惊扰了荡秋千的孩童。不久,包拯回到东京,原衙门的公吏迎接他升堂。他吩咐完事务,过了一夜,次日便随班朝见仁宗,将巡视期间判决的案件奏明。

仁宗退至便殿,逐一询问其中显着的案卷,包拯详细陈奏。当听到民间冤屈都已昭雪时,仁宗肃然起敬地说:“你如此能干,恩德惠及枯骨,不仅是万民之幸,更是我京都的保障。”于是命侍官赐酒。包拯因是皇上所赐,没有推辞,当日喝得大醉,仁宗命侍官扶他出宫。后人看到此处,写诗称赞道:“运治兴隆国祚昌,包公异政重君王。谁知千载公道在,犹有英名姓字香。”

当时,河南地区连年遭受旱灾,本省官员上奏仁宗:“自今年春二月以来无雨,农事荒废,如今七月,烈日炎炎,河流干涸,赤地千里。前年秋收无望,今年又如此,百姓流离失所,一旦聚集为盗,将不利于国家。恳请圣上派官员开仓赈济,这样或许能让尚未迁徙的百姓安家,维持安宁,若再迟数月,恐怕会有不测之变,这是臣所难以预料的。”仁宗看了奏疏,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参知政事李沆出班奏道:“臣听闻河南省近年来未决的冤狱不下数十起,如今天道干旱,莫非是这个缘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