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夜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夜 >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 第6章完结

第6章完结

玄奘是有一套理论的,而这套理论依然具有相当的智慧。`第^一*看~书+枉~ ′哽+新!蕞·快¨玄奘和我们所生活时代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这当然不是一场短短的演讲可以解决的,更不是像上面这样简单明了概括几点就可以交待的。我今天讲的只是个人粗浅的想法,“玄奘精神”、“重走玄奘路”已经成了流行的时代话语,可是这里面究竟有多么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财富,还有待发掘和研究。我们必须理解鲁迅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中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过去阅读这段文章的时候,经常把玄奘仅仅归在舍身求法的人中,实际上玄奘不仅是舍身求法的人,他也是埋头苦干的人,也是拼命硬干的人,也是为民请命的人,总而言之玄奘毫无疑问是“中国的脊梁”,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今天正是需要脊梁的时代。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1)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主攻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1962年生,黑龙江讷河人,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d_q~s?x.s`.`c`o!m!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 孟宪实

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唐太宗这个问题,非常高兴。我在《百家讲坛》讲过这个题目,今天把精华集中在一起,就叫《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取得的业绩和其他皇帝对比一点也不逊色,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千古一帝”这个词也会用在秦始皇、汉武帝身上。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中国的时候,大概有三个成果是至今我们仍会感到自豪的。因为那是在封建帝制时代,在那个技术条件下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后人继承、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回忆、研究、认真学习的大概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君臣关系特别好。

唐太宗和魏徵等著名大臣的关系非常好,唐太宗有一个叫“纳谏”的习惯,也可以说是制度规定或经常性的行为,使他和大臣之间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君臣关系在以前和以后的历史时代很少能够看到。因为我们通过读物、正规的史料记载或者电视电影更多看到的是君臣、大臣之间经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面是勾心斗角,下面是尔虞我诈,为一己之私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我们习惯用这种观点看整个历史和所有政治,认为中国历史从来就是一片黑暗。·微-趣/暁*说?网_ .首,发¢唐太宗时代不是这样,君臣关系良好,彼此之间如同亲人,1300年之后,我们重新看这段历史仍会受到感动。

第二,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关系很和谐。

我们经常讲的社会关系其实就是阶级关系,即统治集团如何对待社会的弱势群体、劳苦大众。社会关系是否健康,是否美好,主要的表现方面,是看那些最普通的劳苦大众的生活怎样、在国家的地位怎样以及统治集团在制定政策时是否注意到劳苦大众。

我们不能不动容的是,唐太宗时期,最高的统治集团从唐太宗本人开始,很注意老百姓的生活,很注意他的政策是否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在碰到问题时主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归到百姓身上。比如事情做错了,不会把责任归于百姓,而是先从自身寻找原因。唐太宗曾和大臣讨论一个问题:现在社会治安很差、犯罪的人很多,如何控制犯罪呢?这是朝廷要考虑的问题,有人提出大乱之后人心不古,应当施行严刑峻法,用残酷的法律实施最残酷的打击,老百姓不敢犯罪,就完成了“去贼”的任务。唐太宗不同意,他说:“应当分析为什么百姓会犯罪。凡是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所有的人都有廉耻之心,为什么他们不要廉耻去犯罪?一定是生活无着,被生活所迫。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2)

老百姓的生活为何会成为这样?一定是政府工作做不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